于平凡处见光华
——评亓慧新作《动心处着墨》
王晓瑜
在喜迎国庆中秋双节相遇小长假的10月7日中午,在莱芜银座超市北门路边,我收到了亓慧老师亲手递给我的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动心处着墨》一书。
总览全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只看到了光明,看不到阴影的存在,你迟早会被光明抛弃;假如你只看到了阴影,看不到闪亮的光明,你迟早会被阴影吞没。
整本书结构脉络清晰,内容涵盖小我、大我、无我三部分,且融会贯通。其中,我更喜爱“小我”部分。
真情表达与文风朴实,乐观向上与追求真善美,突出细节描写,正面引领社会正能量,构成了本书的特色与主旋律。
特色一:真人真事,真情表达。一个真字感人至深,文如其人,人敞亮文字也透明。亓慧老师的文章不做作不献媚不雕饰,尤其对“小我”当时经历的生活不贬低也不拔高,如数家珍,就像拉家常一样和盘托到读者面前。
我想,尊重事实这是一位作者最基本的素养和良知。不像有的作者过分抹黑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十年的丰功伟绩。
比如书中“小我”部分文章中提到“交完公粮,分配到农户的就少了。”再加上作者一家老力少,按工分分粮,自然分的更少,导致粮食不够吃。迫使娘三去要饭,期间历经艰难困苦。但是,亓慧一家人不抱怨、不气馁、不等待,母亲带领一家人,积极向上,从困顿中寻找一丝光亮。
亓老师“小我”文字里时刻渗透着那一代农民对国家的贡献:农民交公粮,勒紧裤腰带,吃不饱穿不暖,支援国家建设,苦了农民,壮大了国家,喂养共和国“逐渐长大”。这些客观事实、这些客套话,亓慧老师没在文章里出现,而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暗含了农民当时的生存状态及支援国家建设的优秀品格。这种写作手法堪称大家之手笔,让人从故事、细节中自然升华出那个时代农民的无私奉献。
写出真情实感不仅是优秀作品的灵魂,更是写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深度共鸣与信任联结的桥梁。真实的情感是人们心灵深处共通的语言密码。当读者在文字中看到自己也曾有过的喜悦、悲伤、迷茫或爱恋时,会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深刻共鸣。这种共鸣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让文字直抵人心。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真情实感比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说教更有力量与说服力,因为它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真情实感给读者提供情感慰藉与陪伴:读者在阅读时,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寻找情感上的理解与慰藉。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能让孤独的人瞬间减弱孤单之感,让痛苦的人感到被理解,这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陪伴。就像济南市作协张鸿福主席写的系列近代历史小说一样,通过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情节,再现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一般。如果教科书上讲的近代史是骨架,那么张鸿福主席写的系列近代历史小说就是血肉。张鸿福主席一腔热血用文学的形式写国史,读之,直抵人心深处,仿佛让人走进了那鲜活的不堪回首的近代历史烟云中……
写作是一个梳理和释放情绪的过程。将积压在心中的情感诉诸笔端,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情感宣泄。通过书写,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内心,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实现自我疗愈。正如有作家所说:真情实感的文章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世界。作者在努力用文字捕捉那些微妙、复杂的情感时的自我认知,促进个人的心智成熟,留下真实的生命印记:是个人最真实的历史。多年后回看,这些文字能瞬间将你带回到当时的心境,成为无比珍贵的记忆载体,其价值远胜于任何摆拍的照片。亓慧作品《动心处着墨》小我部分的真情着笔等皆能直抵读者深埋心底的童年岁月,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稚趣生活中。
真情实感的文章赋予文字灵魂与生命力。让作品拥有“灵魂”:一篇文章可以结构工整、辞藻华丽,但若没有真情实感,就如同一瓶制作精良的塑料花,美丽却没有生机与生命。真情实感是文章的“气”和“魂”,能让文字活起来,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技巧可以模仿,但一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模式是无法复制的。当你忠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时,你的语言、视角和思考自然会带上鲜明的个人情感印记,这才是形成个人风格的根本。真情实感的写作技巧是超越技巧、达到“无技巧”的境界,最高级的技巧,是让人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当情感足够真挚和强烈时,它自然会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时甚至是一些“笨拙”的、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反而能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原始力量。
要想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真诚面对自己:不回避、不粉饰,敢于触碰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为“我”而写,我笔写我心。总而言之,写出真情实感,是一次对读者的真诚交付,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也是对作品生命的终极赋予。它让写作从一种技术,升华为一种艺术和修行。
真情书写,感人至深。如《母亲的柳条篮子》一文亓慧深情地写到:“母亲点着火,我就给母亲递柴火。不一会儿。我就闻到了香喷喷的味道。好不容易等到母亲说行了,母亲拿来碗筷,掀开锅盖,只见黄洋洋的柳叶团子冒着呼呼的热气,我恨不能一口就填满肚子。”通过这些文字,让读者产生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家的温馨,家的温暖,家的呵护等家园情感。
特色二:关注细节,让文字、故事活起来。情感往往附着于具体的细节之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种气味。描绘细节,而非空喊口号。
亓慧老师突出细节描写,活现生活场景。细节描写是文学创作中最具魔力的技法之一,它如同将普通沙粒炼成水晶,让文字拥有了呼吸和温度。
它的首要魅力在于营造真实的在场感。
书中《讨来的饭》一文写到:“娘和哥哥姐姐满心喜悦的收割完地里的小麦,背扛肩抬地运到场院里,用铡刀铡完,晒在场院里,翻晒一上午,刚要准备拉石磙子,突然刮起大风,天空顿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接着硕大的雨点噼噼啪啪砸下来。全场院的人都慌了手脚,我们一家更是心急如焚,唯一的念头就是想尽快把小麦垛起来。我用两手抱,娘和哥哥姐姐用叉堆,可是风太大,叉起的麦穗被风刮跑了,满满一大叉麦穗头堆到垛上的很少很少,尽管如此,我们全家都不松懈,竭尽全力堆麦垛,没有一个人停下。娘急得大声喊:老天爷啊,行行好,别变天了!哥哥姐姐都哭了,我也哭着恨不能去追回每一穗小麦。然而去哪里追呢?天昏地暗,全生产队各家的场院都挨着,眼睛被风夹杂的雨点砸得看不清,根本不知道自家的麦穗刮到哪里落到哪里?正当心急如焚的时候,雷声远了,雨点小了,风也渐渐小起来,天上的乌云散了,又露出了晴朗的天空,太阳依旧普照大地。我们全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临近的人家同我们一样)。看着矮矮的一小垛麦穗,都像泄了气的皮球。本来应是垛一大垛的!本来丰收在望,满心欢喜,今年可以打很多小麦,可以有很多白面吃,过年也能吃上白面水饺。谁承想人算不如天算!如果不是天气突变,大风无情-一唉!”
又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当鲁迅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或“穿的长衫可是又脏又破”,我们几乎能看见他站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的模样。这些细节将抽象的人物瞬间具象化,让读者产生“仿佛亲见”的强烈代入感。
更重要的是,细节是传递情感与深意的载体。它摒弃空洞的抒情,转而通过具体物象触动心弦。契诃夫说“不要直接告诉我月光很美”,而要写“玻璃碎片在破败的院墙上折射出一道颤动的微光”。当作者描写母亲“在昏黄灯下反复摩挲儿子旧照”时,任何“她十分思念儿子”的直接陈述都显得苍白。情感在细节的褶皱中自然流淌,比直白宣告更深邃动人。
细节还赋予作品独特的辨识度与艺术张力。一个精心选择的细节,往往能成为叙事的关键支点。例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述说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每一次重复的细微差异,都深刻揭示她从悲痛到麻木的精神毁灭过程。这些细节如同叙事暗线,承载着情节推进与人物塑造的双重使命。
真正优秀的细节描写,从来不是漫无目的的堆砌。它要求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精准的语言把控力,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每一处刻画都服务于整体意境。当文字精确到能唤起读者的感官记忆——让他们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感受到指尖触及老木门的纹理,听到远方隐约的钟声——作品便真正完成了与读者的深度对话。这正是细节的力量:让文学从平面的讲述,升华为立体的生命体验。
特色三:文风朴实,亲切温暖。
文风朴实犹如清水芙蓉,其好处在于返璞归真。《动心处着墨》整本书文风朴实,华丽的辞藻虽然不多,但字字句句都流淌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在字里行间活现人间烟火气。
如在《儿时,我和妈妈挖野菜》里写到“但凡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任何事物都好像有些木讷,感觉不那么新奇,反应不那么强烈了--可能是见多识广的缘故吧。但是儿时的记忆却刻骨铭心,任凭岁月的侵蚀也丝毫未损,每每思绪涌起,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一芳醇甘洌,溢满整个身心。”“当时和母亲一起去挖野菜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呀!特别是比赛谁挖得多,母亲不慌不忙,沉着应战,年幼的我蹦来蹦去,满世界找野菜。不一会儿,母亲挖了一大把,而我才挖了一两棵,可我并不服输,总想快点赶上,就学着母亲的样子,蹲下屁股一棵挨着一棵地挖。母亲边挖边给我介绍说:这是野菜里面最好吃的了,不但可以熟吃,生着也能吃。说着摘一个干净的叶子让我尝尝。我接过荠菜叶放在牙上嚼着,果真有淡淡的清香。”
朴素之美方是大美。它首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不摆架子,不炫技巧,让思想得以无障碍地流淌。读者不必在繁华的辞藻迷宫中寻找出口,能直接触及核心,倍感亲切。其次,它使表达更为精准有力。剥去华丽修饰,文字必须依靠清晰的思想骨架与严密的逻辑来支撑。这迫使写作者锤炼内功,让每一个字都落在实处,言之有物,杜绝了空洞与浮夸。再者,朴实的文字往往更具生命韧性。它不依赖一时的时髦词汇或精巧结构,而是凭借其内在的真实与真诚打动人。这样的文字,因其承载了普遍的情理,更能穿越时间,历久弥新。
归根结底,文风的朴实,背后是作者的自信与对读者的尊重。相信思想本身的力量足以动人,无需过度包装。这是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高级写作境界。
特色四:乐观向上,追求真善美
平时我和亓慧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的观点很一致,就是说倡导作家写文章从正面引领社会新风尚。从苦难中看到生命的力量。
她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也流淌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中,这既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气,也感染着读者,给人以力量、期盼和美好憧憬。
比如在《讨来的饭》一文中写到“吃过地瓜面的水饺,我和姐姐哥哥照样到大娘婶子等一个家族的家里拜年。拜完了年,回到家里,娘说熬过了大年初一,年前讨来的饭又快没了。没啥吃,亲戚也没法走了。过了初二我们就去讨饭,如果赶得早、赶得巧,我们还能掏磨眼里的饺子,对!哥哥姐姐连声说。”从这些白描里,没有怨天尤人的苦恼,没有消极落魄的窘境,似乎看不到苦难的影子,有的是与困苦抗争的乐观态度、勇气、决心、信心与向往。
这种乐观的笔端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从苦难中找到光明的映照,伴随亓老师一生,也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写的《风波》一文结尾中的话语,“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一方面,裹脚在旧中国是女性受压迫的象征,鲁迅在此是讽刺这种惨无人道、男女不平等的封建陋习和恶俗,另一方面,女性尽管受到裹脚的束缚和奴役,女性“伊”仍能帮助他人,这体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互助精神,必将迎来妇女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响亮口号,广大妇女并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获得了应有地位。这体现了鲁迅先生着笔的高妙之处,让人在困苦中找到生存的希望。
话说某文学团体的会长曾经是我的微信好友。他的文章大多是对过去或者对当下的不满,但他没有从不满中看到光明的力量,一味地诋毁特定历史时代……他看到文友转发的歌颂新时代文章不悦,借此甚至不惜删除文友……
其实应该像亓慧老师一样,作家三观要正,写故事,写文章,不脱离当时的国内外时代背景,客观的全面的历史地记录特定时代下的百姓生活,才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写作之要。
在上个世纪,新中国建立后,除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外,有些农民要饭,这毕竟是少数,是小小的支流。许多村子还是发展挺好的。如我们村交完公粮后,农户基本都够用,没有一个人外出讨饭,其中连续七八年我们村每年向国库缴纳花生两三万斤。可我只是记得我家花生油不够用,但年底分油时,均是分到了满满的一大缸和一小缸呀。
我问母亲:“娘,村里其他人家花生油都够用,有的还带到集市去卖,咱们家怎么不够用?”
娘说:“你爹当书记,公社领导半个月就来村里参观调研一次,都是咱家招待,没用村集体的一分钱,所以,咱们家花生油不够用呀。”
我暗暗地想,哦,原来如此,真的难为了娘了。
真是了不起的一代人。那个时代虽然生活艰苦,但风清气正,人民有信仰,人人有力量,国家快成长。
整本书,从小我,大我,无我,走来,几乎没有废话,没有假大空的口号。而是朴实叙事,用心记载,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一般的亲和,读者如沐春风,让人感受到作者亓慧老师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处处充满灵气,事事充满阳光。当然句子再精炼严谨一些,就使得整本书更锦上添花了。
我非常喜欢童真稚乐小我部分的书写。正如文中所言:“童年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最美好的,也是最珍贵的。她单纯、快乐、童真童趣;她直率、大胆、可爱幼稚……那份童真稚乐就像缕缕清泉,纯净而透澈,充盈着每一个日出日落。”
童心是写作的源泉,愿每一位作者永葆童心,妙笔生花,为自己、为时代写出精彩的画卷。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真实可靠的时代记录。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