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坚 胶香之韧
——读宋俊忠先生《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有感
焦丽苹
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张廷銮老人手中的铜勺,依然保持着八十年前的温度。那把铜勺搅动的,不仅是东阿水与乌驴皮交融的胶液,更是一个民族对生命本真的执着守望。宋俊忠先生《山东老药工张廷銮阿胶赋》一文,表面上记述的是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生涯,实质上却是一部关于时间、信念与存在的哲学诗篇。
金石之坚:技艺背后的生命硬度
“银铲翻雪,剖皮辨纹理之精微;金锅涵星,熬胶察火候之玄机。”赋中这两句,勾勒出老药工与材料对话的细腻图景。张廷銮十六岁执艺,九十六岁不息,八十年的光阴凝结在每一道工序中。这种坚守不是静态的固守,而是动态的修行——他将“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内化为生命的节律。
在张廷銮的世界里,阿胶不只是滋补品,更是天地人三才和合的媒介。他辨驴皮纹理,实则是阅读自然的密码;他察熬胶火候,本质上是在把握阴阳变化的枢机。这种将技艺上升为道艺的自觉,使他的劳作超越了谋生层面,进入了“技近乎道”的至高境界。他的手,既是劳动者的手,也是修行者的手;他的眼,既是检验者的眼,也是悟道者的眼。
温润如玉:匠心深处的伦理光泽
“机械可代人手,仁心不可替代;参数能测温度,匠心难以计量。”张廷銮的这句诫谕,直指工业文明的核心困境。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他守护的是一种不可量化的品质——仁心。这种仁心,使他的匠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德行。
读至“熬胶锅静默无言,却诉说世纪坚守;配方本字迹斑驳,仍递延三代传承”时,我不禁想起马丁·海德格尔所言:“物聚集着世界”。那口锅、那个配方本,已不是单纯的物件,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伦理承诺的存在。它们见证了一个家族如何将“先做人后做事”的家风,熔铸进每一块阿胶之中。张廷銮创建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诚信不是营销策略,而是生存方式。
血脉相续:传承之中的文明韧性
张公诫谕后昆的风骨,“恰似叔父张公兴忠首掌国酒茅台‘曲为骨、水为血’之匠魂一脉”。这一笔巧妙地将个体经验接入民族匠心的宏大叙事。从阿胶到茅台,不同的技艺,相同的匠心——都是以血肉之躯守护文明血脉的壮举。
“一世专注一事,百年坚守一门。”这种专注与坚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弥足珍贵。张廷銮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是技术的简单复制,而是精神的生生不息。他的儿子张总培铜“以父名为铭,做良心阿胶”,这名字已不仅是商业标识,更是伦理承诺的具象化。
胶香入魂:匠心文明的当代启示
站在燕子山麓,闻着港澳园中缕缕不绝的阿胶香,我们仿佛听见“张公昔年九鹤堂前初执药匙,金声穿越八十余载之清脆回音”。这回声穿越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不同文明形态的断层。
张廷銮的传奇启示我们:在数字解构一切的后现代,那些看似古老的品质——诚信、专注、坚守——依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他的生命轨迹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现代人的浮躁与迷失。当我们被碎片化信息淹没,被即时满足诱惑,被功利计算异化时,张廷銮的八十年坚守提醒我们:生命的厚度,来自于对一件事的深度耕耘;存在的意义,孕育于对承诺的终身信守。
“百载熬胶,玉釜中淬出匠心日月;千秋垂范,青史巅立就泰斗昆仑。”这不仅是张廷銮的颂歌,也是对所有在专业领域精进不息者的礼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领域的老药工,都在各自的“金锅”前,用一生的时光,熬制属于自己的那块“阿胶”——那块能够温暖他人、传承后世的生命结晶。
张廷銮的阿胶补的是气血,而他的人生哲学滋养的,是这个时代稀缺的精神元气。
捧读此文,如沐春风,如饮醇醪。感激宋俊忠先生以锦绣心、玲珑笔,为我们烹制了这一席思想的盛宴,精神的饕餮大餐。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匠人生平的礼赞,更是将一味药材、一段人生、一种风骨,淬炼成了照亮世道人心的灯火。愿这墨香永驻,愿这匠心长存,继续在每一个有缘的读者心中,激起回响,种下坚守的种子。

作者简介:
焦丽苹,笔名流苏。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金融作协、中国金融文学艺术社、山东省作协、山东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协会员,齐鲁晚报副刊青未了签约作家,山东省“老年阅读推广大使”。出版散文集《走在春天里》《爱情是款化妆品》两部。获一、二届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第一、二、四届“青未了”散文大赛、第一、三届青未了金融散文大奖赛、“齐鲁悦龄杯”、"泰山杯"山东老年文学大赛、“今朝杯”征文大赛等多个奖项。作品散见有关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