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魂映风骨
——读宋俊忠《平阴玫瑰赋》有感
付朝兰
《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主席写的《平阴玫瑰赋》,我曾尝试写过读后感,均以失败告终,因没有掌握赋的真正内涵,所以感悟只在表面,沉下来慢慢品味修改,今天才得以跟朋友们见面。当你打开作品链接,仿佛那“绛云出岫,丹霞覆野”的盛景,就走进手机屏幕,“金蕊含琼津,朱颜夺赤城”的娇妍,“氤氲贯斗牛,馥郁弥大千”的芬芳,便摆在眼前;我通过把文友们的评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感悟到平阴的玫瑰从不是寻常花草,它应该是“抱素含贞”的君子,是“历劫愈艳”的勇者,是藏在棘刺里的风骨,是融在芳魂中的赤诚。当“身出蓬蒿,志存霄汉”的字句展现在读者面前,犹如一缕幽香钻入内心,让人懂得这玫瑰赋写的是花,喻的是人,是那些生于平凡却不甘平庸、历经磨难仍坚守本心的生命姿态。

《平阴玫瑰赋》写玫瑰,生存的“境”衬其殊,再用其“历”显其韧。平阴“峙齐鲁金枢,枕岱宗灵脉”,本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可玫瑰的诞生,却始于“偶落荆榛之地,偏生硗确之疆”的偶然。砾石纵横如鹑衣百结,它却不怨不艾,默默埋下灵根;幸得高僧培壅,便以“绛云覆野”的盛景回报。这般“生于困厄却向阳而生”的经历,恰是许多人生命的隐喻。读给孩童听,他们会不会想起自己学步时的跌倒、习字时的笨拙?明白成长本就如玫瑰扎根砾石,要在磕绊中积蓄力量呢?相信中年人读此赋,会念及职场的挫折、生活的重压,恰似玫瑰历经“劫火寒霜”,却能“愈艳弥坚”,懂得困境从不是终点,而是让生命更坚韧的淬炼;那么老年人读时,应该会在“历劫火而愈艳”里悟得岁月的沉淀吧。人生如玫瑰,有盛放的高光,也有蛰伏的低谷,唯有守住“抱素含贞”的初心,才能在时光里绽放持久的芬芳。
宋俊忠主席《平阴玫瑰赋》里最动人的,是玫瑰“外柔内刚”的风骨。它有“袅袅若宓妃凌波,盈盈如姑射回雪”的柔媚,半苞时似西子捧心,盛放时胜太真出浴,晨沐甘露愈冶,夕浴金乌增辉,把“美”写到了极致;可它更有“棘刺森然,岂效夭桃谄媚”的刚直,不与凡卉争春,不向世俗献媚,即便身出蓬蒿,也始终“志存霄汉”。这份“柔而不弱,刚而不戾”的品格,恰是君子之德。多么像那些在世间行走的人,既有温柔待人的善意,也有坚守底线的锋芒;既能在顺境中绽放光彩,也能在逆境中保持傲骨。《平阴玫瑰赋》中说它“守精诚以拒佞,秉贞洁而傲霜”,这哪里是写花?分明是在写那些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境所屈的人:他们如玫瑰般,以美丽装点世界,以棘刺守护本心,在纷繁世事中,守住一份难得的赤诚。其实,宋主席就是这样的人。
宋主席在《平阴玫瑰赋》中写玫瑰的价值,更在“实用而不张扬”的奉献里。它“入馔则琼浆凝髓,入药则金液回春”,能驻朱颜、祛沉疴,到了明代更被酿作“流霞之浆”,成为贡御之珍;可它从不自恃其贵,只是默默将全部价值奉献出来。这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奉献者:宋主席就是其中之一,他担负着众多文友的作品编辑发表,还组织文友采风活动;还有那些清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以辛劳换城市洁净;再看三尺讲台上耕耘的老师们,他们以知识育万千桃李;还有医院里救死扶伤的医生和护士,以仁心护生命安康。这些人如玫瑰般,从不张扬,却以自己的方式滋养着世界,让“惠泽绵延”。而玫瑰“化相思之牍,长为连理之盟”的寓意,更让它有了情感的温度:一瓣藏海誓,千蕊纳山盟,古往今来,人们借它传递爱意,让真挚的情感跨越时光。孩童虽不懂“玫瑰传情”的浪漫,但也会为之心动,而中年人会在“连理之盟”里想起与爱人的相守,不离不弃;那老年人呢?他们会在“古今同契”中回味岁月里的温情,总而言之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份情感里找到共鸣,领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动。
今天的平阴玫瑰,依旧“灵葩恒璨”,它“情凝太始,香亘洪荒”,不仅是平阴的象征,更成了“寓太平于九域,兆祥和于八纮”的使者。读到这里你有没有想到,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株“平阴玫瑰”:面对困境时,能如它般“历寒霜而弥坚”,不轻易放弃;面对诱惑时,能如它般“守贞洁而傲霜”,不迷失本心;面对世界时,能如它般“惠泽绵延”,以善意温暖他人。就像玫瑰从“荆榛之地”到“丹霞覆野”,我们的人生也需要在磨砺中成长,在坚守中绽放,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当你关闭《平阴玫瑰赋》的链接时,会有一缕玫瑰的幽香从无线网中飘出,清甜而坚定。我现在才明白,《平阴玫瑰赋》里宋主席写的是玫瑰,实则是在写人。写人的坚韧,写人的风骨,写人的奉献,写人的深情。平阴的玫瑰,早已超越了“花”的范畴,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生命的启示:无论生于何种境遇,都要守住本心,向阳而生;无论历经多少磨难,都要保持韧性,绽放光彩。
希望我们都能如平阴玫瑰一般,既有“朱颜夺赤城”的美好,也有“棘刺拒佞臣”的刚直;既有“馥郁弥大千”的芬芳,也有“惠泽润苍生”的胸怀。如此,便也算不负这“造化之殊恩”,活成了一株有风骨、有温度的“玫瑰”。这,便是《平阴玫瑰赋》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玫魂映风骨”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暖。

作者近照
付朝兰,山东省济南市人,笔名大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入编《大家风范文库,拾贝集》《中国少儿沙画》《诗意人生》《乡情乡韵》。刊发在《山东广播电视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时报》等。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