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初心 用行动传承精神
——重走成昆铁路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23级本科生 栗朱童严
作为参加2025年“重走成昆铁路,传承铁兵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名大学生,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顾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在蔡方鹿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成昆铁路的轨迹,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在六天的实践中收获了终生难忘的成长与感悟。
一、实践过往:在历史现场追寻英雄足迹
2025年7月11日至16日,我有幸作为实践团队的一员,参与了第十六次“重走成昆路,传承铁兵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师生沿着铁道兵的奋斗足迹,先后走访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西昌市、冕宁县及乐山市金口河区等地,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实践第一站,我们来到德昌县南山实验学校。蔡方鹿教授为 600 名学子作“缅怀革命先烈,重走成昆铁路”主题报告时,当讲到牺牲的战友梁国仁烈士时声音哽咽,那份穿越半个世纪的战友情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深受触动。“南瓜生蛋”的军民互助故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铁道兵与当地群众的鱼水深情,最后在《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和《卡沙沙》的歌声中,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 "卡沙沙"(彝语 "谢谢")背后承载的感恩之情。
在德昌县新烈士陵园的祭扫活动中,讲解员介绍的153名烈士(其中45名无名烈士)的事迹令人动容。蔡教授在悼词中说:“亲爱的战友,您们把生命融进了祖国的山河,把光辉融进了祖国的星座”,这句话让我伫立在纪念碑前久久不能平静。当我们走到梁国仁烈士墓前,得知这位年仅 19 岁的卫生员在护送伤员途中因汽车事故牺牲时,我深切体会到成昆铁路每一公里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
金沙隧道的徒步考察给了我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走进漆黑的隧道,蔡教授指着60米处的避人洞介绍:“这是当年工人遇到火车时的保命洞”。摸着隧道壁上斑驳的凿痕,听着蔡教授讲述1969年金沙隧道大塌方时他带领战士们冒死抢险的经历——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背运水泥,用山水搅拌混凝土堵住篮球场大的塌方口,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铁道兵们“与死神共舞”的身影。而锦川铁路石拱桥 67.31 米的长度和 48 米的跨度,更让我惊叹于当年“亚洲第二大跨度铁路石拱桥”的宏伟,难以想象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年代,铁道兵们是如何在悬崖峭壁间建起这座丰碑。
在采访76岁的徐志顺老人时,他回忆道:“以前走路去德昌要七八个小时,铁路修通后坐火车只要四十多分钟”。老人讲述铁道兵帮村民挑水、收庄稼的故事,以及“羊皮褂子换肥皂”的细节,让我明白成昆铁路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道,更是改变沿线群众命运的生命线。
实践后期,我们参观了邛海“梦回成昆”景点、参加“成昆铁路与凉山的发展”研讨会暨《四川铁路史》新书发布会、参观红军长征礼州会议陈列馆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参观位于西昌市马道镇的成昆铁路展览馆、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和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最后在轸溪火车站内的徐文科烈士纪念碑前举行纪念活动,完成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收官。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构成了我对成昆铁路最立体的认知。
二、个人收获:在精神传承中实现成长蜕变
这场实践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重塑和精神成长。在出发前,成昆铁路对我而言只是一条普通的交通干线,而经过六天的行走与感悟,它已成为我心中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历史认知的重构是我最大的收获。过去在课本上读到的 “成昆铁路是 20 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在亲眼见到金沙隧道的塌方痕迹、锦川石拱桥的宏伟结构后才有了真实的体感。当蔡教授告诉我们“成昆铁路每公里下长眠着两位烈士”,当王帮华馆长在博物馆展示“大雨当洗澡,小雨当出汗”的标语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奇迹”背后是无数建设者的血汗付出。这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转变,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
精神境界的提升同样深刻。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蔡教授讲述自己处理哑炮、跳避落石的经历中变得鲜活。当听到刘金友大爷说“八个人十分钟就能装满四吨的翻斗车”,看到张朝华大爷因长期劳作变形的手掌时,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精神。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宣誓时,“发扬铁道兵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誓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成为我内心的坚定信念。
情感共鸣的深化让我学会了感恩与珍惜。在德昌县烈士陵园,当全体师生为烈士默哀时,周围的寂静让我听到了自己的心跳与历史的回响;在采访村民时,徐志顺大爷说现在看病新农合能报销 80% 的幸福笑容,让我看到了铁道兵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在铁道兵博物馆,那些锈迹斑斑的工具、泛黄的决心书,比任何文字都更能传递建设者的家国情怀。这些情感体验教会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实践能力的增强也不容忽视。在采访老民工时,我学会了如何引导受访者回忆往事;在整理实践材料时,我掌握了历史资料的收集方法;在团队讨论中,我提高了观点表达和思想碰撞的能力。蔡教授“精金需在火中炼,人心要在事上磨”的教导,让我明白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课堂。
最珍贵的是,我找到了个人与时代的连接点。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我曾困惑于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通过这次实践,我看到了蔡教授如何将铁道兵精神融入学术研究与教书育人,理解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这种精神传承的使命感,将成为我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源泉。
三、未来展望:在使命担当中传承精神火种
这次重走成昆铁路的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历史知识和精神滋养,更让我明确了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展望未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践行铁道兵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在学习研究方面,我计划建立“三个一”学习机制:每月阅读一些三线建设史料,每学期撰写一篇相关研究短文,每年参与一次成昆铁路相关实践活动。特别是针对本次实践中收集的老民工口述历史,我将协助团队进行系统整理,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同时,我将把铁道兵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以“胆大心细”的爆破兵标准要求自己,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校园传播方面,我将争做铁道兵精神的宣传员。通过组织主题班会、举办图片展、分享实践感悟等形式,让更多同学了解成昆铁路的历史意义。我计划联合不同专业的同学,共同策划“成昆精神与青年担当”系列活动,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转化为同学们可感知、可践行的行为准则。正如蔡教授所说:“把三线精神、铁道兵精神发扬光大,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社会实践方面,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继续跟随蔡教授重走成昆路,关注成昆铁路沿线的发展变化,用专业知识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将以铁道兵为榜样,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践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
成昆铁路的铁轨还在延伸,铁道兵的精神永不过时。当我们在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前合唱《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时,那激昂的旋律仿佛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空,与金沙隧道里的回声、邛海边的歌声、烈士陵园的寂静融为一体。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记忆;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传承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站在前辈们用血汗铺就的道路上,更应接过精神的火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重走成昆铁路的旅程虽已结束,但传承铁道兵精神的使命才刚刚开始,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作者栗朱童严,男,汉族,共青团员,2004年9月生,山西长治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23级1班学生,现担任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班级班长,曾任四川师范大学学生会劳动生活与体育部负责人。
获校级学业奖学金,“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 “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共计16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支持项目1项,参加四川师范大学党校第74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
责编:槛外人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