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我与祖国共华章
文/贺鸿滨
十月的风路过长安街,把灯盏拂得微微晃动,旗穗翻卷的声响像潮水漫过耳际。晨光恰好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顶端——母亲,我听见您的心跳,在七十六道年轻里震响如钟。
(一)血脉:沉甸甸的春秋
我曾在泛黄的书页里,触摸您嶙峋的骨骼。
南昌的枪刺挑破晓雾时,南湖正把星火缀在稻穗的露珠里; 那些草鞋踩过的冻土,如今长出了高铁站。延安的灯苗竟能映亮旧世界的铁幕,窑洞的炕上,还留着半页《论持久战》的体温。
您把苦难酿成乳汁:汶川废墟上绽开的书包,非典时口罩勒出的深痕,都化作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根系,紧紧抓住泥土。那个湘音说“站起来”时,长安街的梧桐正在落叶,三个字在每片落叶背面生根,长出青铜的厚度。而当年在防空洞识字的孩子,今天正教孙女辨认纪念碑的碑文。
(二)骨骼:新生的图腾
当改革的春雷滚过龟裂的田垄,三峡大坝的闸门挽住滔滔江水,神舟的轨迹丈量苍穹;塞罕坝的松针一针针绣绿荒丘,港珠澳大桥如银梭,串起散落的明珠。福建舰的航迹在深蓝布匹上刺绣,贵州的钢轨是大地愈合的缝合线,而塞罕坝的松涛,正用年轮背诵春风来信。扶贫干部的鞋底,沾着不同颜色的泥土,黄土地的黄,红壤的红,黑土的黑。他们在AI实验室的灯光下,用方言与代码对话,把“小康”二字刻进千家万户的窗棂。九章量子的幽蓝光痕里,有北斗编织的星网,像当年窑洞里的纺车,织就新的星辰。
(三)呼吸:此身寄山河
胡同口修表匠擦拭着国庆纪念表,青铜指针与新时代的秒针在镜片下重叠。他调试的不仅是时间,更是两个时代的共振频率。菜市场里,别着红旗草帽的大婶掀开蒸笼,白雾裹着桂花香,漫过社区横幅的鎏金大字;举着玉兔灯笼的孩童跑过,衣角擦过正在回放的阅兵画面,他们清澈的瞳仁里,映出福建舰的航迹。
今夜,所有江河都朝着北京的方向翻身,黄河的咆哮是男高音,长江的浪花是女声部,而台湾海峡的潮汐,用相同的韵脚合诵《乡愁》。月饼的甜香与国旗的鲜红在舌尖交融,我们以月光研墨,在请柬上一笔一画写下“家国同安”!
(四)誓言:永恒的奔赴
中国传媒大学的誓言还在走廊回荡:“用青春守护盛世,用热血写就华章!”而我,一个退休老人,把养老金存折小心夹进《共产党宣言》,在社区棋摊上教孩子们:怎么用“车马炮”,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楚河汉界之间,藏着新时代的兵法。母亲,请收下这赤诚的十月,它含着稻田的金黄、钢水的炽红、实验室的幽蓝与边防线的雪白。当礼花绽成星河,我们要把整片星空,细细缝在您七十六岁生日的衣襟上。
此刻,亿万颗心以相同的节奏跳动,校园晨读声穿过梧桐树叶,与戈壁滩上巡边的脚步声押着同样的韵,正凝成东方破晓时,那株最挺拔的青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