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塬区一日游
文/纪合生
前几日,也就是2025年9月15日,我与司晓升、周明义、赵群道、巩钊、席明涛等诸友乘车去周至西南塬区旅游,因我们是县东的人,到县西南塬区去的少,今日来游,我很有兴趣。一路上精神抖数,兴致勃勃,不时地向车外张望,话语也显得特别多。我说想到骆峪水库看一看,看看水库是啥模样?
席明涛老师开的车在前面带路,我乘坐司晓升老师的车在后面跟着,跟着跟着,不见了席老师的车。司老师开的车行至骆峪沟口,一片明亮的湖色山光映入眼中。巩钊说:“这就是骆峪水库”。我感到惊奇,我们已到骆峪水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早就想见到的骆峪水库?车在水库的堤坝上行驶着,任我们的眼球在堤坝上、在水面上、在水库边的山顶上扫视、滚动、浏览这一切一切的风光。
只见水库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光闪闪,野鸭在水中浮游,鱼儿在水中跳跃、白鹭在空中盘旋鸣叫;车辆在堤坝行驶,堤坝边的杨柳,枝条低垂,随风飘拂,这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在骆峪水库的秋天里。
据说骆峪水库是1958年动工修建,全县动员上劳1万4千多人,父辈们大都参加过骆峪水库的修建,据说当时挖土用老镢头,运土用架子车,甚至是肩挑背扛。修堤坝用碌碡碾,用石夯砸,硬是把水库修建成,滋养了西南塬区万亩良田,缓解了区域干旱,造福子孙后代。
那时修水库是在艰苦的年代,在艰苦的岁月修建的。哪像现在,有工程都是机戒化,一切施工都用机械,不用人去受那罪。如今4平方公里的骆峪水库已成为人们常去的山水休闲地。水库三面环山,清澈的水流从山沟中缓缓流入库里,形成了湖光山色的美景。再看水库南边的大山,苍苍翠翠,植被茂密,山顶彩云朵朵,缠绕漂浮于山间,鸟儿在林中不住地引颈鸣啼,唱着欢快美妙的歌曲。身处这样美好的景色中,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再说这里还是古骆国遗址,传说黄帝将他的儿子骆明封国于此,骆明的后代鲧治水失败后,儿子大禹子承父业从这儿出去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人们拥戴他为华夏部落的王。大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称为王,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开启了华夏的第一个朝代。
在骆峪沟里还有“傥骆古道”,“傥骆古道”遗址保存完好,这条古道曾是古代的商贸要道。我们乘车一边赏着水库边的美景,一边将车行至骆峪沟口,被进山的检查站挡住,要让我们下车登记。这时才发现前面带路的席明涛老师的车早已不见了踪影,进山还是不进山?犹豫之际让赵群道老师急忙联系,才知道席老师的车已顺着环山旅游路向西行了三十多里。让席老师发了定位,司老师这才将车拐向北,上了环山旅游路向西疾驰而去。
司老师打开定位导航行驶,西南塬区高低不平,开着开着,司老师将车开到一家群众的毛桃地里,没路了。费了好大的劲,才赶上席老师的车。席老师的车停在一个村子寺院的门前路边,司老师将车停稳,我们才下车游览。
原来这里是一个小山村,2000年在此建了一个寺院,叫寒山禅院,有大殿五间,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因我们到达时间是上午12点,禅院大殿的门皆是紧闭,只能从门缝、窗孔观看,佛像威严端坐,和善慈目,令人肃然起敬。在大殿左侧,竖有三通石碑,一是“寒山禅院缘起碑记”,记述了修建禅院的缘由:因“妙缘相聚,灵慧因生,禅院众位居士及社会缘友同商共议,建仿古后殿五间,前殿五间……”、二是“寒山戒训”,教育人在做人、做事等方面要遵守的一些戒律。如:“人前不可自沾,岂知小人暗妒;睡前勿可昏沉,醒半点邪避;群居守口,独坐防心;言人之美,避人之恶…:”三是孙真人海上仙方”,应是记述了孙思邈的一些药方。如“蜈蛇蝎伤:蜈蚣蛇蝎毒非常,咬着人时痛非常。我有灵丹随手好,只用姜汁和雄黄。”、“痔疮:肛门痔疮别惊慌,槐角无花果最良。细碾酒调三五服,行动坐卧得如常。”“小便不下:小便不下人最急,莴笋一味捣成泥;用来做饼脐中贴,能使小便流似溪。”……
我们在寒山禅院周围转着、看着,突然发现在禅院对面路东边,有一块较低的地方,竖有很多石碑,是碑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除了西安有碑林外,很少见其他地方有碑林,今天却在寒山禅院见到了碑林。在中间有一行石碑,刻的是“二十四孝图,说的是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戏彩娱亲、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周边墙上还镶嵌着许多方块石碑,全是唐宋诗,像唐代李翱的“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流带迎;天晴宜上孤峰顶,月下破云啸一声。”、寒山的“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像宋代黄龙惠南的“拔草占风辨正邪,先须拈却眼中沙。举头苦味天皇饼,虚心难吃赵州茶。”无门慧开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慈爱怀让的“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菩提月,净莲深栽浊池中。”我们一边赏着诗意,一边赏着书法,因为这些诗,有的是正楷,有的是隶书,有的是行书,用不同的字体书写,展现了不同的书法艺术。
在寒山禅院游毕已接近下午两点,我们在环山旅游路周至最西边的谭家寨找了个饭店,一人吃了一碗油泼面。吃饭间谈到下午去哪儿游的问题,说是再向西就是眉县,咱们去哪里?周明义说,向西不远的地方,虽是眉县,但有个文友是个女的,叫高聪丽,听说那村里有天主教堂,很洋火,去那里看看。说去就去,吃毕饭,就开车向西出发,虽然进入眉县,但和周至一样是丘陵地带,高低不平,车子在公路上绕来绕去,行了约20里路,终于到了高聪丽所在的村子。一见面,高聪丽说认得司晓升老师,说在周至司竹“竹林文苑”见过司老师,还打开手机看和司老师的和影,但是司老师已没啥印象了。在高聪丽家,高聪丽用土蜂糖招待我们,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蜂糖水喝。我问高聪丽她家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他说叫“炮窝村”,说以前在这里打仗大炮把村子炸了许多窝窝,所以叫“炮窝村”。
在高从丽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村西高地上的天主教堂,教堂建在一个较高的台阶上,教堂有三个门,中间和左边的门关着,右边的一个门开着,我们就进去看,教堂内很宽敞,摆着三摆精致的长条桌,能坐人,桌斗还能放东西,每摆有20个长条椅,坐满的话可坐300人。最里面是讲台,左右两侧都放有桌子,右侧的桌子有话筒应是牧师讲经的地方,但没有椅子,看来牧师是站着讲经的。桌上还放着一本圣经,是三原教区印的。在讲台下面的长条桌斗内,还有人放着“赞美诗”的歌本。从这些情况看,炮窝村这一带信天主教的人肯定不少。出了了这个天主教堂,从教堂左侧的台阶路,上了约50多个台阶,来到了另一个教堂,这个教堂稍微小一点,门关着,我们没进去,只在外面转了转,看了看就下来了。据说在炮窝村西南的山上,还建有一座较大的教堂,离炮窝村还有八九里路。因时间关系,也因路太远,车不能到达,我们就没去哪里看哪个教堂。
炮窝村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村庄,农人勤劳善良,种着小麦、玉米,务着毛桃,虽不是很富裕,但看上去住房、生活都还那可以。就是不知道这里的天主教堂怎么这么多,这么兴盛?信道、信佛、信天主,或许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仰吧。(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