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见报章杂志、网络帖子热议四中全会或将定台湾问题之基调,又罗列八大迹象,说得热闹非凡。我素来不喜空谈政治策略,却偏爱从人心、历史、常识处看问题——台湾之事,从来不是“迹象”能说透的,也不是“决策”能一劳永逸的,它是中国人心里一道未愈的伤口,是历史给我们这代人的一道考题,得慢慢想、细细说,不能只图口舌之快。
我们应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放到台湾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如今网上动辄说“武统”“和统”,说“美国战略”“台军调动”,可很少有人问:台湾的百姓在想什么?大陆的百姓又在盼什么?两岸隔绝七十余年,隔的不只是海峡,更是生活习惯、话语体系,甚至是对“中国”二字的认知。去年见一位台湾老友,他说:“我们喝的是珍珠奶茶,看的是本土剧,大陆朋友聊的是‘十四五’‘乡村振兴’,好像活在两个世界里。”这话让我心里一沉——统一不是军队登岛、旗帜更换那么简单,是要让两岸人重新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是要让台湾的青年觉得来大陆发展和去高雄、台南一样自然,是要让大陆的老人想起台湾时,不只是“阿里山”“日月潭”,还有邻居家那户1949年迁走的亲戚。
有人说,如今“台独”分子在台上蹦跶,美国又在背后递刀子,哪有时间谈“人心”?可我要问,当年孙中山先生搞革命,面对的是清廷的坚船利炮、列强的瓜分野心,他不还是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努力”里,就有对人心的争取。现在我们常说“反对台独”,可“反对”之后该做什么?是骂几句“民进党可恶”,还是真的去了解台湾年轻人的困境?不少台湾大学生,他们怕的不是大陆,是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子,是民进党把“统独”当政治筹码,让他们看不到未来。我们这边总说“惠台政策”,可这些政策是不是真的落到了台湾普通百姓身上?是不是真的让他们觉得“统一对我有好处”?去年有个台湾青年来北京做自媒体,拍胡同里的生活、写字楼里的奋斗,粉丝里有一半是台湾人,他们在评论里说“原来大陆不是新闻里说的那样”——你看,人心的靠近,往往不是靠大道理,是靠这些具体的、温暖的细节。
再说说美国。如今网上把美国对台政策说得神乎其神,一会儿“离岸平衡”,一会儿“战略清晰”,好像美国能左右台海局势似的。我们了解美国人的脾气:他们最看重的是“利益”,不是“道义”。当年二战后美国扶持国民党,是为了遏制苏联;后来跟大陆建交,是为了对抗苏联;现在卖武器给台湾,是为了赚军火钱,也是为了牵制中国。特朗普说“要谈美国大豆困局”,这才是实话——美国的政客心里,台湾从来不是“盟友”,是“棋子”,有用的时候拿出来用,没用的时候随时可以扔。之前美军顾问撤出金门,台军弃守一线,这不就是美国在“止损”吗?他们怕的不是台湾被统一,是自己被拖进战争。可有些台湾政客看不清这一点,还把美国当“靠山”,就像当年袁世凯以为日本会支持他称帝,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历史的教训,从来都是“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
有人问,那“四中全会”要是定了对台的决策,会不会改变局势?我觉得,决策能定“方向”,却定不了“速度”。就像当年我们搞“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向,可具体怎么搞,是靠无数人摸着石头过河摸出来的。台湾问题也是一样,不管是“深化两岸交流”,还是“打击台独”,最终都要落到“怎么做”上。比如两岸的航班能不能多开几班?台湾的农产品能不能更方便地卖到大陆?大陆的高校能不能多招些台湾学生?这些看似小事,却比一百句“统一口号”都管用。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两岸还没通邮的时候,有个台湾老兵托人把信藏在饼干盒里寄回大陆,信里就一句话:“家里的老槐树还在吗?”——你看,乡愁从来不是“国家大义”,是老槐树、是妈妈做的菜、是小时候的玩伴。要是两岸能让这些“乡愁”有处安放,统一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还有人争论“九二共识”,说现在要不要提、怎么提。我觉得,“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这是底线,不能动摇。可怎么让台湾百姓接受这个底线?不是靠喊口号,是靠让他们觉得“一个中国”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反而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好。比如台湾的医生来大陆执业,不用再考一堆证书;台湾的企业来大陆投资,能享受和大陆企业一样的待遇;台湾的文化能在大陆得到更好的传播——当“一个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百姓自然会认同。见过厦门的一个台湾茶商,他说:“我不管什么‘统独’,我只知道把台湾的茶叶卖到大陆,能让我儿子在台北买得起房。”这话虽然朴素,却说出了最根本的道理——百姓要的,从来不是“主义”,是“日子”。
现在网上还有一种声音,说“武统是最后选项”,要是“台独”逼急了,就只能用武力。我理解这种心情,就像家里的孩子犯了错,家长难免会生气,会想“打一顿教训教训”。可武力能解决“问题”,却解决不了“人心”。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武力,可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因为他没让百姓认同“统一”;汉武帝统一思想,靠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也用了几十年时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历史事实,可让台湾百姓从“心里认同”这个事实,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就像煮饺子,火太急了会煮破,得慢慢煮,让热气一点点渗进去,才能煮出好味道。
有大陆游客在台南逛老街,看到一家百年老店,卖的是“福州鱼丸”,老板说:“我爷爷是福州人,1949年过来的,这手艺传了三代了。”问他:“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吗?”他想了想说:“我是台南人,也是中国人,就像你是广东人,也是中国人一样。”这话让我很感慨——在普通百姓心里,“身份”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是可以共存的。可有些政客偏要把“台湾人”和“中国人”对立起来,就像把“广东人”和“中国人”对立起来一样可笑。他们怕的不是“统一”,是失去自己的政治权力,是不能再靠“统独”捞好处。
还有些大陆的年轻人,一提到台湾就很激动,说“打过去算了”。我劝他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战争会带来什么?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是经济的倒退,是文化的破坏。当年抗日战争,我们打了十四年,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那种痛苦,我们这代人没经历过,可不能忘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更要珍惜和平——和平不是“软弱”,是“智慧”。就像当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靠的不是武力,是智慧,是包容,最后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台湾问题,最终也要靠“智慧”和“包容”来解决,不是靠“拳头”。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觉得我太“温和”,不够“强硬”。可我觉得,“温和”不是“妥协”,是“坚持”。就像当年我们反对袁世凯称帝,不是靠打砸抢,是靠写文章、讲道理,靠唤醒百姓的良知。台湾问题,也是一样,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底线,也要有“包容两岸差异”的胸怀。比如台湾的民进党,虽然他们搞“台独”,可里面也有想为台湾百姓做事的人,我们能不能跟他们沟通?能不能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就像当年国共合作,虽然两党理念不同,可面对日本侵略者,还是能联手抗日——只要是为了百姓好,为了国家好,就没有不能谈的事。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统一不是“任务”,是“回家”。台湾就像家里的孩子,出去流浪了几十年,现在该回家了。可回家不能靠“绑”,要靠“请”,靠让他觉得“家里好”,靠让他想念“家里的味道”。我们这代人,有幸生活在一个强大的中国,有能力、有条件让这个“孩子”回家。可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智慧、有包容心。不要急,不要躁,一步一步来,就像当年我们建设新中国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我想起胡适之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台湾问题也是一样,怕什么路远,走一步有一步的进展。只要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底线,坚持“以百姓为中心”,坚持“两岸一家亲”,终有一天,台湾会回家,海峡会变成“桥梁”,而不是“。”。到那时,我们可以跟台湾的朋友一起,去看阿里山的日出,去逛北京的胡同,去吃广东的早茶,去听苏州的评弹——这才是中国人该有的生活,是两岸百姓共同的期盼。
愿我们都能做“铺路石”,为两岸的统一铺好路;愿我们都能做“传声筒”,把两岸百姓的心声传出去;愿我们都能做“守护者”,守护好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好中国人的每一份乡愁。如此,才算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中国人”这三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