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人生——记老首长黄作卿
文/铁十四师黄宗洪
照片黄作卿提供
2023年12月底,原铁十四师司令部参谋王祝庆战友发来一条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短视频。我点开一看,心头猛地一震——画面里那位老人,正是我40多年来苦苦寻找的老首长黄作卿!
我当即从祝庆战友那里要到联系电话,指尖带着些微颤抖拨通了号码。听筒里传来熟悉又略感苍老的声音,一句“小黄,你好啊”,瞬间把我拉回20世纪70年代的铁道兵十四师政治部大楼。我们从当年在师部工作的难忘岁月聊起,说到各自转业地方后的工作、家庭,近一个小时的通话,仿佛把中断的40多年光阴重新缝在了一起。这些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直想用我那笨拙的笔,记录下他那不平凡的一生。
一、从潍县少年到革命青年:华大点燃信仰
1930年,黄作卿出生在山东潍县一个农民家庭。祖辈世代与泥土打交道,却咬牙供他念完私塾、高小,又送进山东省立昌乐中学。父母常说“人念点书总是有出息的”,这句话成了他早年苦读的动力——他成绩优良,常拿奖励,还能领到学校发的粮食和补助费,悄悄为家里减轻负担。
1948年4月潍县解放,街上飘着的华东大学招生简章吸引了他的目光。“培育新民主主义建设人才”几个字撞进心里,他当即报名。入学考试写“我的志愿”,他一笔一划写下“立志做教师,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没多久便收到了录取通知。
9月初开学,500多名学生里有解放区进步青年,也有老解放区的干部、教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裹着革命热情扑面而来:半军事化生活、供给制待遇,发的军装穿在身上格外精神;食堂里一起上大课、分组讨论革命文献的热闹,至今还刻在他记忆里。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这所学校正把他引向一条与“当先生”不同,却同样滚烫的路。
二、从机要学员到开国见证者:青春映红天安门
1949年初,淮海、平津战役捷报频传,华东局从华大抽调学员组成南下工作队,黄作卿立刻报了名。可他没等来渡江的命令,反倒被选调到华东局青年干部学校——后来才知道,这里是培养机要人员的“秘密基地”。
4月长江防线突破后,学校南移至江苏常州,没过多久,他又和30多名学员被调往北京香山的中央办公厅机要训练队。密电码像一串无规律的数字迷宫,他却把吃饭、走路、睡觉的时间都填了进去:死记硬背、不停抄写,手指磨出茧子,手臂酸得抬不起来,仍攥着笔不肯停。“一接触密电码,就像上了战场”,他总说,基本功是保命的本事。
9月中旬,一个消息让训练队炸开了锅:他们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编入中央直属机关方队后,他跟着队伍反复练步伐,汗水浸透军装也顾不上擦。
10月1日下午近3时,金水桥前几十米处,他望着城楼西侧拾级而上的身影——毛主席穿着中山装走在最前面,格外伟岸。八盏红宫灯、八面红旗在风里飘,广场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震耳欲聋。他跟着使劲喊,感觉心脏都要跳出胸腔。多年后他总说,那天的红,是刻在骨子里的。
三、从朝鲜战场到将军秘书:硝烟里淬初心
1951年春节刚过,21岁的黄作卿随铁道兵第二师从广西到了安东,跨过鸭绿江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队伍里响成一片。可刚入朝,敌机的“空中绞杀战”就来了:炸弹、汽油弹、照明弹砸下来,地上成了火海。他们猫着腰隐蔽,等轰炸停了再走,路上弹坑连着弹坑,有的深两米,夜里行军常有人掉进去,爬上来拍拍土继续走,没人掉队。
近3年里,他在机要岗位上和敌人“暗战”:不分昼夜译电、传报,精力体力都耗到极限。因表现出色,他被记三等功,还拿到了“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军功章”。后来他看谍战片,听见“滴滴”的电报声,总会想起朝鲜的夜——冷,却攥着一股劲。
回国后他到了铁道兵司令部,成了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的秘书。初见时他又敬又怯:这位被毛主席、朱德戏呼“王胡子”的将军,戎马倥偬里总蓄着胡子,传说“受领任务必蓄须,不达不净面”,身上还有7处枪伤。可相处久了,记在心里的是别的:王震胃大出血动过手术,却总因工作忘了吃药,得人反复提醒;1954年修黎湛铁路,他硬把机关从北京迁到广西贵县,后来修鹰厦线,又移到福建南平,22个月就让福建通了铁路。
更让他难忘的是廉洁:王震一家在军委招待所住了3年,三个儿子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夏天热得只能睡走廊,部队劝搬家,他总说“住房紧张,再等等”;第一届全国人大后,代表有工作费,他作为代表却坚决不领。“王震像面镜子”,如今耄耋的黄作卿仍常说,站在他面前,人活得清不清白,一眼就显。
四、从戈壁荒滩到铁道深处:风沙里筑荣光
1958年3月,黄作卿已是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的秘书。一天他被叫去开“特殊会议”——只能听、不能记。几天后,他随李寿轩、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坐飞机到兰州,又辗转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戈壁深处。
那里是真荒凉:“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天空飞鸟绝,大雁不落脚”。可就是这沉睡的荒漠,要建起东方航天城。铁道兵是“后勤兵”,得先修从甘肃清水到基地的铁路——这条地图上没标注的路,要把内地物资源源不断送进来。战士们扛着工具在沙里刨,渴了喝凉水,累了就地躺,硬是按时把铁路铺通了。
后来他总骄傲地讲:1960年9月10日,基地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从这里把中国人送上太空。那片戈壁滩,早不是当年的荒样子,成了载着光荣与使命的地方。
五、从师部大院到相濡以沫:岁月里守本真
20世纪70年代,我和黄作卿同在铁道兵十四师政治部工作,机关人都在一栋楼里,他是我直接领导,天天见面。最让大家佩服的是他“没官架子”:政治部首长有小餐厅,他偏常来大餐厅和我们这些干事一起吃;下连队时,连长劝他等隧道炮烟排完再进,他摆摆手:“战士能进,我咋不能?”隆化隧道里,他跟着我们扒石渣、推翻斗车,一身汗也不停,我那时就想:这准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才这么能吃苦。
后来我调走,他转业,断了联系,可我总记着他。再联系上才知道,他转业后到了潍坊汽运公司(今潍坊交运集团)当党委副书记兼副总经理,妻子杨瑞英也跟着转业来潍坊——这位烈士的女儿,1959年8月1日和他结婚时,婚礼就几样东西:李寿轩将军老伴炒的花生、他买的糖和两个西瓜,在司令部小会议室里,简单却踏实。
那些年他忙,家里三个孩子、老人全靠杨瑞英:她上班带娃、操持家务,孩子想爸爸了,就趁放假带他们去工地团聚。2011年初杨瑞英突发脑出血,留下视力模糊的后遗症,黄作卿把爱了多年的乒乓球戒了:“照顾好她,是现在最重要的事。”在杨瑞英患病的日子里,黄作卿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从转业地方工作至离休后的近50年时间里,老首长黄作卿始终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关心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想起老首长那非凡的人生:从潍县少年到革命青年,从金水桥到朝鲜战场,从戈壁铁路到隆化隧道,再到潍坊的寻常日子,他一直把国家需要扛在肩上,不忘初心、为国为民。
这样的老首长,怎会让人忘?
责编:槛外人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