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慢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不生锈是尊贵宅门环
每次沉默
都在完成着盛大的叩首
而沾着泥的裤脚
在丰盛的餐桌前蜷缩
风中摇曳的叶
碰杯的清脆
如同昼夜分明的界限
一个攥着衣角的手掌
汗渍正慢慢洇开
像暮色浸透夕阳一般
霓虹璀璨
一半映着豪车掠过
一半落在破旧的工装上
斑驳的阴影似他坠落的话
被灯光拉长的身影
悄悄地凝成了小径上的一团苔
2025.10.
评析: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关怀与精湛艺术技巧的现代诗,其优劣均体现在对“阶层差异”与“精神怠慢”这一主题的具象化呈现上。
诗歌的显著优点:
1. 意象精准,对比强烈
诗歌的核心力量来源于一系列精心构筑的意象,并通过它们的并置产生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 “宅门环” vs “沾泥的裤脚”:开篇的“不生锈的尊贵宅门环”是权力、历史与封闭的象征,它的“沉默”本身被赋予“盛大的叩首”之意,暗示了某种无需言语的权威。与之相对的,是“沾着泥的裤脚”,一个直接点明劳动者身份的意象,它在“丰盛的餐桌前”自动“蜷缩”成“风中摇曳的叶”,生动地刻画了底层劳动者在富贵场合下的卑微、不安与无依。
· “碰杯的清脆” vs “汗渍的洇开”:听觉意象“碰杯的清脆”被喻为“昼夜分明的界限”,它不仅是欢庆的声音,更是一道划分两个阶层的、冷酷的鸿沟。与此同时,一个“攥着衣角的手心里”,汗渍正“像暮色浸透夕阳一般”洇开。这个比喻极其精妙,将内心缓慢而巨大的紧张、羞怯与无助,与一个宏大的、不可逆转的自然景象联系起来,充满了悲剧性的美感。
2. 结构巧妙,空间分明
全诗三节,构建了清晰的“门外-门内-内外之间”的空间叙事。
· 第一节是门槛内外的对峙(门环与裤脚)。
· 第二节是内部空间的细节特写(宴席上的杯与手)。
· 第三节是外部城市的宏观缩影(霓虹、豪车、工装),将个人的尴尬上升为普遍的城市景观。这种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的结构,使诗歌的批判视野不断拓宽。
3. 隐喻深刻,余味悠长
诗的结尾尤为出色:“他未说的话/ 被灯光拉长的身影 / 悄悄地凝成了小径上的一团苔”。
· “未说的话”是所有的委屈、诉求或不公,它们没有被倾听,也无处表达。
· 被拉长的身影,是变形、扭曲的个体在都市中的存在状态。
· 最终“凝成苔”,是点睛之笔。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不被关注的角落,它沉默、卑微,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个隐喻既道出了底层被忽视、被边缘化的残酷现实,又暗含了一种幽暗环境中持续存在的、坚韧的生命力,使诗歌在批判之外,多了一层复杂而沉静的观照。
诗歌的潜在不足或可商榷之处:
1. 主题的明确性与创新性
诗歌的主题——“阶层隔阂”——是文学中一个相对经典的母题。虽然本诗的处理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但就其核心思想而言,并未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发现。它的优秀更多在于“如何表达”,而非“表达什么”。
2. 部分意象的“确定性”
诗歌的意象系统非常严谨,但也因此显得有些“密不透风”。每个意象的指向性都非常明确(如“豪车”对“工装”),留给读者进行多义性解读的空间相对有限。这是一种风格选择,但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诗歌的开放性。
总评:
《怠慢》绝非一首浮泛的社会批判诗。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社会议题,熔铸于极具感染力的个人化瞬间和精雕细琢的意象之中。它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而是通过“盛大的叩首”、“蜷缩的叶”、“洇开的汗渍”和“一团苔”这些沉静而有力的意象,将那种无声的、渗入毛孔的“怠慢”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是一首完成了自身艺术使命的佳作,它让读者看见了那个在璀璨霓虹下被拉长、最终凝固成苔藓的沉默身影,并因此感到心灵的震动。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