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晋骨"与乡村振兴的时空交响
——评王韩炉《石门高:唐风晋骨一脉承》《千年的皎洁》《又闻书声》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王韩炉的三篇诗文(《石门高:唐风晋骨一脉承》《千年的皎洁》《又闻书声》)以石门高古村落为背景,融历史考据、文学想象与乡土情怀于一体,既保留古典山水诗的意境,又融入现代文旅元素,形成"唐风晋骨"与乡村振兴的时空交响,将地理意象升华为文脉符号。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出三重艺术魅力。
——历史与诗性的交织
《石门高》以李白与高霁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的典故为脉络,通过“桃花坞”“洗砚池”等意象,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千年的皎洁》则以“月潭”“白沙岭”为时空坐标,用“诗笺”“竹杖”等隐喻勾连盛唐与当代,展现文脉的延续性。
作品通过李白与高霁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的典故(754年),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记忆载体。"月潭漾碧""洗砚池"等意象既具地理实指性,又承载千年文脉,形成"唐风晋骨"的时空叠印。诗中"青石板存着晨读的书声""魁星崖刻"等细节,实现历史场景的文学复活,形成诗史互文的时空张力。
——乡土精神的现代表达
既保持古典山水诗的审美格调(如《千年的皎洁》中"山把脊梁砌成城墙"的奇崛想象),又融入"国家AAA景区""日光灯"等当代元素。《又闻书声》通过“青石板”“文昌阁”“族谱”等意象,凝练高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并以“日光灯”“文旅招牌”等现代元素形成古今对话,凸显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自觉。
作品突破传统田园诗的隐逸范式,将"国家AAA景区""文旅招牌"等现代符号融入古典意象。如《又闻书声》以"日光灯"对照"烛火","老银杏"隐喻家训传承,在"耕读传家"的主题中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嫁接,实现乡土美学的现代表达。
——意象密度与语言张力
作品善用密集意象(如“酒坛地形”“魁星崖刻”)构建视觉冲击,作品核心意象"桃花坞"形成辐射式结构:地理上串联白沙岭、月潭等实景;文化上勾连李白诗笺、高霁竹杖等符号;情感上衍生"金字招牌""银杏结果"等隐喻。这种"山水-人文-情感"的三维编织,使作品兼具地域特色与普世诗意,建构了立体意象系统。
总之,《石门高》《千年的皎洁》《又闻书声》三篇作品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核心意象"桃花坞"贯穿三篇——历史现场(李白高霁联句)、文化象征("金字招牌")、精神家园("银杏结果"),共同以石门高古村落为原点,交织出三重艺术魅力,实现了从唐诗意境到现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山水-人文-情感"的完整叙事链形成了“唐风晋骨"与乡村振兴的时空对话,达成"身虽离而魂常萦"的审美升华,堪称新乡土文学典范。
附:
石门高:唐风晋骨一脉承
王韩炉
脚步是何时慢下来的?许是当溪声盖过了人语,当青石路的凉意透过鞋底,悄然沁入心脾的时候。这感觉,如同推开一扇虚掩的时光之门,门外是喧嚣的今世,门内是沉静的千年。
石门高,这名字便像一道咒,将我一身的风尘,轻轻卸在了那两方对峙如门的巨岩之外。 山是这般环抱着,将千年的光阴也抱成了幽谧的一团。我恍若走入了一册被时光浸得温润的古卷,每一页都散发着松墨与泥土混合的清香。目光掠过鳞次栉比的马头墙,那斑驳的灰白是岁月沉吟的底色,偶见几处品字形的封火墙,其间的智慧与沧桑,非言语所能尽述。脚下潺潺的溪水,却清亮得如同初酿的醴泉,欢快地流淌在一条条古石板下,仿佛在低声吟唱着昔日的繁华。这水声,似乎仍带着晋时隐士洗耳的清冽,让人不觉间心神俱静。 此地因村北水口处两块巨石对峙如门而得名,四周青山环抱,环境之幽静,确有不逊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意趣。
2012年12月,石门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2019年1月,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然而,牌匾与名录只是它身份的注脚,其真正的灵魂,却需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神去体悟。我仿佛不是走来,而是溯流而上,逆着时光的脉络,去赴一场无声的邀约。爬满古藤的古石坝,宛如老者脸上的皱纹,每一条都记录着岁月的风霜;放眼望去,层层梯田里,仿佛每一滴露珠、每一粒汗水都承载着古村落往日的清冽记忆。 于是,便走到了桃花坞。坞口寂寂,早不见了灼灼其华,唯有草木的清气,在午后的光影里浮沉。然而,耳畔却恍惚响起千年前的谈笑。公元754年冬,受时任青阳县令韦权舆和隐居于石门桃花坞的处士高霁邀请,唐朝大诗人李白开启了他的秋浦之行。三人正是在此桃花坞汇合,结伴同上九子山。他们从桃花坞出发,过白沙岭古道,上楼台山,从九子山后山登山。途经乡绅夏侯迴家小憩,坐眺九子山松雪美景,三人即兴联句,遂改“九子山”为“九华山”。
从此,九华山名噪天下,而处士高霁及其隐居之所石门村桃花坞,亦随这段佳话流传千古。 高霁在联句中的“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被收录于《全唐诗》,桃花坞也因此成为记录李高诗缘的重要驿站。除了传世的联句诗作,高霁工诗善文的事迹亦见于《唐诗纪事》《贵池县志》等典籍。其隐居期间,高氏家族形成耕读传家的传统,族中书生曾赋诗赞咏桃花坞的隐逸环境。石门高因此享有“西汉居千载,东晋第一家”的盛誉,足见高霁隐居对该村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诗魂缱绻,使得此地的每一缕风,都似乎藏着一句未吟绝的平仄。这平仄,不仅回荡在盛唐,也吸引了后世的文人墨客。 晚唐诗人罗隐,便被此地风光与李白诗情所吸引,专程寻访。他有诗为证:“道转羊肠过石门,白云浮动小溪浑。青山并耸东西寺,黄叶孤飞远近村。洗药人分秋水净,施茶僧就夕阳暄。何须载酒枌榆社,明月清风当一樽。”诗中所绘,清幽依旧。明代诗人池州府推官李宗泗亦叹“碧潭清可掬,分寸洗诗瓢”。
而同代的本朝邑人蒋宽则惊叹石门高的秋景,赋诗曰:“翠壁双开一迳斜,每于秋晓景尤佳。林枫缀锦酣霜气,崖菊舒金带露花。”一首诗把石门高的秋景叙说得如痴如醉。 是的。1200年前,桃花春色美不胜收;1200年后,石门秋景如诗如画。那年深秋,在当地文友的盛邀下,我终于经不住千年古村的诱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接受了山水的“濡染”。都知道,池州有一片湖叫平天湖,却不知还有一条神奇的河,叫平天河。平天河因其位于高山之上的特殊地理位置,素有“高山之河,与天相齐”的美誉。一路跋涉固然艰辛,一路的风景却让人陶醉。进入平天河腹地,山林愈加茂密幽邃,地上腐叶很厚,行走在上面如同踩着厚厚的地毯。午后,秋山虽没有春夏时候的苍翠碧绿,却更峻峭挺拔。远处层峦叠嶂,壁立千仞,峤岩间秋意浓郁,秋色绚丽如画,最让人惊艳不已的是千亩红枫,灿若红霞,有火红的,有金黄的,或一枝独秀,或连林成片,间或四季常青的松柏、翠竹镶嵌其中……此刻的平天河,秋风飒飒,蓝天无需仰望,触手可及。两行大雁正从头顶飞过,忽然想起朱淑真的那首“枫叶醉红秋色里,两三行雁夕阳中”,写的不就是这里吗?
文友最知诗中意,把最美的景色留待最后,锦上添花过后更有饕餮盛宴。桃花坞左边有一条山道从村庄通往山涧,山涧流水长年不息。寻声而去,便见怪石嶙峋间有一口圆池,名曰“月潭漾碧”。有古诗赞曰:“月涌波心宝镜圆,碧潭秋水共澄鲜。一弘彻底光风霁,始信于渊即在天。”相传李白以此池为砚,留下了桃花坞诗迹。 似乎冥冥中诗仙有意提携,采风的不经意间,我竟然被这“洗砚池”的意境浓浓地洗礼了一番。我俯身掬水,指尖触及的是一片沁骨的清凉,恍惚间,似有一缕墨色在清波中晕开,那不是墨,是千年文脉在此地的沉淀。自此,诗兴愈加浓厚。每当一篇作品分娩之后,我总感到特别舒畅,象演奏完一曲奇妙的乐章,总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味。虽然真正开始写诗不过几年时间,功力和技法还不够成熟,但我觉得工作和生活处处充满诗意。寻诗结友皆天意,投“桃”报“李”是吾心。作为一名千载诗地的诗人,自感肩上责任,我会用一颗热爱生活的炽热之心,加强学习,扎根生活,捕捉灵感,争取创作出更多更完美的作品,回报山水,回报社会。
然而,石门高的底蕴,不止于诗的飘逸,更有道的庄严与家的风骨。一进石门,村东山岩壁上高丈余的“魁”字最引人注目。这是唐代翰林院大学士高子军的叔父高祐为纪念其家族荣耀而专门凿刻的。石门高氏自东晋迁入后,在高氏家族“读书、夺魁、出仕”的传世家风熏陶下,历代人才辈出,涌现出“石门十贤”等高氏名人。他们一个个不忘祖训,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与聪明才智严守家规,忠厚自持,为族争光,他们是从石门高升起的一颗颗魁星,是高氏族人的骄傲与自豪。 石门高氏家族以传承千年家训“十教”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家族品质,涵盖修身治学与家国责任。高氏家训以“正心”为核,强调“立志、端品、固根本”,注重品德修养与志向培养。明代族人高與清任四川简县县令时,以“仁政”治县,卸任后归隐故里,并以“老牛深耕不辍,不求闻达”训诫子孙,形成“为官清廉”的家族传统。家族历代强调“解危难”“素位而行”,明代乡贤高文靖、高应池在乱世开仓赈民,盛世疏财建桥,率先垂范。更有近代族人实业兴学、捐资创办女子小学,推动教育平等。高炳麟,清光绪十七年辛卯科举人,是贵池近代史上一位闻名遐迩、颇具影响的进步人士,曾任中华民国安徽省实业厅厅长,在家乡石门建有宅邸。高炳麟曾作为池州府六邑首席代表,为民请命,上京状告军阀黎宗岳抢劫贵池高小,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写下手令查办,发生“大通之役”,严惩了黎宗岳,老百姓拍手称快。
如今,高氏宗祠及八卦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因清廉闻名,数百年来未遭盗扰,高炳麟旧居也作为池州市重要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成为家族廉洁文化的实物见证。这沉静的古迹,诉说着比诗篇更为厚重的故事,那是关于责任、气节与传承的史诗。 “石门高,魁星照,灵山开,龙门跳……”一代代“魁星”从石门走出,一位位墨客走进石门。今日的石门高,亦不乏守护者。柯芳春是池州市石门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核心推动者,现任池州市石门高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07年起,柯芳春扎根石门村,主导编制《池州市石门高古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并自筹资金成立石门高旅游开发公司,系统保护古建筑群。他坚持按历史原貌修缮高氏宗祠、实业厅等古建筑,并推动传统工匠队伍培养,通过二维码解说系统实现文化可视化传播。他通过推动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助力石门村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双提升,被村民称为“新”石门人。柯芳春认为: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到花开。事实确是如此,高霁做到了,柯芳春也做到了。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个个在外打拼的石门人纷纷回乡创业,成为石门村一道道闪光的风景。 “故园觅得幽居味,屋上青山屋下泉”。你看那一块块用当地的山石垒造的座座古宅,依旧那么的古意盈盈。
此时,一阵轻风拂过,你不用多想,一定还是1200多年前的那阵唐风。它吹过李白的衣襟,拂过罗隐的诗稿,更裹挟着无数高氏贤良的浩然之气,缭绕于高氏宗祠的梁柱之间,如今,又来轻抚我的面颊,并将携着新一代石门人的梦想,吹向更远的未来。 我立于村中圆润的石板路上,感唐风之飘逸,浸晋骨之沉雄。石门高,不再只是一个地理的名称,它是一首流淌的诗,也是一部厚重的史,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此行归去,我身虽离,然魂梦之中,想必会常萦绕于此地的青山绿水、古韵遗风了。
千年的皎洁(外一首)
王韩炉
趁我揉眼的瞬间
山把脊梁砌成城墙
风穿过石门时
只喊到两个人的名字
一个醉里捞月,笔尖淌着银河
一个枕云而卧,衣襟沾着松露
月潭是大地睁开的眼
什么事都逃不出它的视线,此刻
它正把碧色酿成酒
倒映了李白的诗笺,也折射出
高霁的竹杖
白沙岭的风很轻
轻得仅能掀动诗卷
幸运的是——
我从凉亭的一角偷窥到了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不等觥筹交错
桃花坞的春天便向我走来
“国家AAA旅游景区”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
“全国文明村”
“中国历史之化名村”
……
一块又一块桃花化作的金字招牌
在石门口次第绽放
暮色漫过城门时
山仍立着,石仍守着
只有三根尖的月努力盈着
今晚,她要在潭中临摹千年前的
那片皎洁
又闻书声
王韩炉
青石板的耳朵真灵
不仅常挂着先祖的叮咛,还依稀存着晨读的书声
它听清了大唐的嘱咐
把少小离家的背影,留给大山的魁星
文昌阁的飞檐上挂着半盏月光
墨香开始在骨子里点燃
祖父说,字要横平竖直
要像脊梁一样刚正,学海再苦
也要学村口的舟破浪前行
窗棂漏进三声蝉鸣
泛黄的族谱微微震颤
那是父亲托梦给风干的稻穗转来的
朴素训诫——
把根扎进泥土,才能长出理想的收成
古老的门栓拴不住光阴
烛火修成的日光灯,堪比白昼
墙上的铭文又在发声——
做人要像村前550年的老银杏
开花,就开得坦荡
结果,就结得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