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雕天地 金石琢鸿篇
——刘国荣先生篆刻集序
王福才
我是在访问湖南常宁中国印山时认识的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刘国荣先生。与之言语之间慨然先生之儒雅与睿智、颇欣常宁人之善为与淳朴。不期而遇使我与先生成为翰林之道友,衍復搓艺之鸿信。
国荣先生号雪人,长于草书,尤擅篆刻。拜读先生印谱,慨其沉不秦汉、浮不明清;躁不白石、润不昌硕。但窥其意追文彭、形笃硕翁之遗韵。且掺白石单刀以补裂淬之不足。先生多以俊逸古拙为质,融现代构成为体,求方寸之间之大和谐,论天方地圆之大美,期欲形成时尚与古朴、静怡与蕴动、创新与传统相融的金石风格。此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国荣先生在修正印人风格之时,更注重姊妹艺术的滋养,使其作品更富有人文品相和精神内涵。草书的中锋、花鸟画的色彩等,皆是先生潜移默化于印学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滋养其正锋蕴动和唤醒姊妹艺术相互融合的催化剂。可见“青田镂凤泛蓝光,昌化雕龙凝冻黄。方寸之间观世界,雪人鬼斧拙刀狂”(《王福才诗集》)的大痕新辙皆源于书外之功、他山之力。
国荣先生的印学理念多益于他的书法造诣。“文弱则笔弱;书弱则印弱;意弱则墨弱。”(《谢赫》)此强调书法对印人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先生做人谦逊,与世不卑不亢,但治学严谨,熟读书法史,注重书学修养。就其草书而言,矩宗孙过庭、韵慕智永、势浸怀素、锋迹文征明。其书风古雅淳朴、笔翘形楚、意达书外、情至风骨。正是“春蚕蛾蛹嵌碑联,夏草冬虫铸碣篇。谁懂万丝千叶苦?雪人横笔种桑田”(《王福才诗集》)的日积月累而造就了先生笔下的自信。其书形如春蚕动春、洁如蚕龙吐雪、静如桑碧听露。我读懂了“雪人”之意?字如其人在国荣先生的书法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赘言,印人要在“方寸之间窥其博大精深”、“朱白之间醉赏炫彩烂漫”、“刀痕之间纵横历史沧桑”、“简字之间叙察秋毫之变”,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辎重而厉行。印人既要同舟共济,又要梦逐鳌头;既要破釜沉舟,又要深耕传统。诗曰:“舞刀非闻铁蹄声,弄石聆听翰墨鸣。”(《王福才诗集》)与国荣先生共勉。
乙巳初夏老藤(作者号老藤)
敬拙序于山东艺术学院梅园
——
刘国荣先生篆刻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