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阿龙为何迷“戏台”
作者:何阿龙 - 浙江绍兴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当你看到上面的拙作标题后,又领知了这七字句中掺和了我的尊姓大名与眼下火爆的《戏台》影名串联。此刻你会猜测我是一个说话有点趣味,个性有点坦率的“何老头”吧?
嘻!嘻!恭喜你猜着了我的天趣与个性,那我就坦率地聊聊我为啥迷上“戏台”这部电影的个中三味吧。
盛夏酷暑八月天,打从“戏台”电影在古城绍兴热映后,自诩为戏迷的我,竟三进影院观了三次,并觉得很有味。
这有味的感觉,还得从十年前那一个秋月皎洁,桂子馨香的傍晚说起。
一
我揣着由小品大王陈佩斯主演的话剧”戏台”之戏票,喜孜孜地跨进了绍兴大剧院的门槛。
剧情内容是上世纪的1906年至1928年间,正是中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平城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纷乱场面。时京剧庆五班“班头”候喜亭率众进京卖艺,恰逢“军头”洪大帅攻入京城。他自信满满地要求戏班上演“开国大戏”“霸王别姬”以庆贺。演出间,他因剧情不合自己的心境,竟跺脚鸣枪要求戏中的楚霸王项羽不能在乌江自刎,应该过了江后东山再起。这个心境其实是洪大帅刚腹自用的迷信念想。而戏班的班主、演员及观众都表示不满:咱得按老祖宗的规矩来演戏呀。于是按着改不改剧情的大悬念,产生了系列的反差性、误会性及巧遇性。其间的小闹剧、小喜剧、小悲剧环环入扣,步步惊心。并起到以喜剧的外壳,包装了悲剧的内核之“笑果”。

岁月流逝,花草枯荣,十载春光瞬间度,话剧中有些细节渐浙淡忘。不忘的是陈佩斯在台上那脆响的京腔京韵,那留有也许小品痕迹的演技。更不忘的是当年他不吃“皇粮”,不求屏幕亮相,率全团几十号人马走南闯北,自负盈亏谋生路的“独树一帜”。这举止,这傲骨,真乃可赞可贺也!
今天的“戏台”由话剧拍成电影,戏情一定更丰富,观赏一定更有味吧。我带着身份证,享受着老年人30元的优惠价,津津有味地步入鲁迅电影院的大门。影厅沙发座上的观众约有九成左右,多是中年男士与年青少妇,至于老翁老媪占上二成人数。看来绍兴的观众对昔日的“小品大王”,还是留有美美的印象分哦!

由于早年知哓了剧情的悬念,我更是注重观察各个角色的外表形象与内在心理。
戏盲、文盲洪大帅,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可憎的一面,也有可爱的一面。戏场偶遇唐山老乡大嗓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其实说他戏盲也有冤?鲁迅先生曾云:中国的农民多数没文化,且是从戏曲中领受忠孝信义,礼仪廉耻的传统文化。也许洪“军头”从小在乡村戏台迷上戏,知道了项羽是个英雄汉,更是个不肯过江羞见江东父老的暴烈人!洪大帅以霸王自居,能输吗?
溜须拍马徐副官,对着上司低眉笑,对着平民横眉冷,见风使舵墙头草。送走了黄大帅,迎来了洪大帅,又改换军装恭候蓝“军头”。当今社会这号人也不少呵!上司中意奴才人,咋能重托耿直人!
最可敬,男旦角色凤小桐,戏台上信仰着戏比天大之戏德,戏台下不甘忍受成为蓝大帅的玩物,纵身一跃跳城河。“虞姬虞姬奈若何?”虞姬志远比天高。“戏台”中,小凤是唯一以身殉德之男子汉!
二
第二次触“电”是位于古城大江桥的八佰伴商城影厅内。这“二进宫”主要是欣赏剧情中有京剧“霸王别姬的“骨子”表演。霸王是净角铜锤花脸相,有梨园名伶金少山的遗腔。虞姬是旦角且带有青衣的味儿,有梅兰芳且唱且舞的美韵。其间叙说着《西汉演义》中慷慨悲歌的凄美之情。这于我而言,有浓浓的回忆感。
家栖古城大坊口,从小爱到居家附近的绍兴剧院看绍剧。《于谦》戏,“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大义;《龙虎斗》中呼延三赞“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蔑视皇权;《孙悟空大战红孩儿》间,火焰山下猴棒、神火的大比拼……
越剧《梁祝》,上虞玉水河畔的小九妹与宁波鄞县梁哥哥的真挚爱情;《庵堂认母》间,儿子与生母、继母与养母的人伦之光。

崇敬了戏中的英雄儿女后,正读小学三年级的我,手揣着娘娘给我的二分钱,舍不得买糖果儿吃,双脚步入了大坊口的老马花头书摊,坐在矮矮的长条櫈上,笑眯眯地翻阅《西汉演义》的连环画。这剧场,这书摊,是熏陶我成就戏迷的动力。
三
观赏“戏台”的“三度梅”,地点仍是鲁迅电影院。一来领知“戏台”的票房信息,观者人数。二呢,觉得整部作品具民俗性、耐看性、文学性之三“性”高照的魅力。此次场内观众只三成,有“滑铁卢”之“败迹”。但主观者仍是中青年男女。眼下年青人的观赏水平确实是高!
我抱着欣赏历史、艺术,及老北京民俗的怀旧心理坐在银幕下。对剧中老北京的建筑文化,平民众生相及京腔京韵的“卷舌音”,细细地品味。真是有点熟悉,有点陌生。
不忘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在插队落户的东北农村,也“流落”着不少北京知青。我爱与他们打交道,得闲时,学着他们的“卷舌音”,听着他们清唱马连良的“空城计”:“我坐在城楼上,观山呐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
艰苦的插队生活,不乏快乐的时光哦!
更难忘1979年的那个初秋,我随着内蒙霍林河矿区的建筑大军,在北京房山搞房产基建,时期长达三个月。逢着星期天,总是要上北京城里赶一趟。由此对首都的四合院建筑,皇城根下老街老胡同,南来北往的各路地方戏领略了一二。有京剧、评剧、晋剧、萧仙戏、河北梆子。更有话剧、歌剧、音乐剧,通通看了个够,且闻了个遍。出门在外有游子的孤单,也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看着银幕上的京城城楼,胡同内的四合院,这也许是借着影视基地的拍摄场景,可瞅着,瞅着,总有股似曾相识的感慨。观“戏台”,若有戏迷的经历,旅途的见闻之厚积薄发,岂不能更妙也。这也许是我三进影院的磁场引力吧!

“戏台”在全国各地上映后,观众的口碑虽是一边倒,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影片留有较明显的话剧痕迹,人物个性太夸张,不合实情……但我认为凡事不能求全责备,过分苛求。
老舍先生力作《茶馆》,由话剧拍成电影,不也留有明显的话剧痕迹味吗?还有展示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的话剧《咸亨酒店》,搬到屏幕后,不更有明显的话剧遗迹吗?有话剧十电影的二合一文艺作品,岂不是践行着守正创新的美好拓展吗?
世上有许多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光!

2025年10月9日

作者简介:
何阿龙,绍兴越城人,小学科学及文学社指导师,越城区关工委科普讲师团团员,浙江省作协会员。喜好旅游看戏与读写。1986年始发表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著有长篇科学童话《“西游”班的故事》、《“西游班”与“羊家班”的故事》。人生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社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社长助理:李晓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