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善剑 玉慈
初见金熙长先生的小楷作品,便被其字里行间的“拙”所打动。这份“拙”并非技法生涩的笨拙,而是洗尽铅华后返璞归真的质朴,是在规整楷法中暗藏的古雅意趣,恰如古人所言“大巧若拙”,让小楷这一书体跳出“纤巧秀媚”的刻板印象,开辟出独树一帜的审美境界。
金熙长的小楷,首重笔法之“稳”。观其笔下横画,如古松挺劲,起笔收笔藏露有度,无一丝轻飘;竖画似深谷垂瀑,笔力沉实,中段略丰的线条暗合篆隶遗韵,透着金石般的厚重。这种笔法源自他对汉魏碑刻的深研,尤其是从《鲜于璜碑》《姚伯多造像记》中化出的“中锋运笔”,让每一笔都圆润饱满、立体感十足。如作品中“道”“佛”等字,笔画粗细均匀却暗含节奏,看似平淡的线条里,藏着数十年临池不辍的功力,所谓“小字见风骨”,大抵便是如此。
在结构处理上,他的小楷打破了唐楷“绝对对称”的桎梏,融入了汉隶的稚拙与魏碑的灵动。单个字的重心始终稳如磐石,却在细节处巧设变化:“阿”字左收右放,形成微妙的欹侧之势;“若”字撇捺舒展,如飞鸟振翅却不逾矩。这种“稳中有变”的结构哲学,让小楷既保有楷书的端庄,又多了几分自然天成的意趣,避免了程式化的僵硬。细看其书写的经文片段,字与字之间疏密相间,行与行之间顾盼呼应,整篇作品如溪水流淌般流畅,却又不失碑刻的雄浑骨力,实现了“帖学的灵动”与“碑学的厚重”的完美融合。
更难得的是,金熙长的小楷以“拙”为钥,打开了书法审美与精神境界的通道。他的小楷不追求华丽的装饰,笔画简洁却意蕴深远,如“念佛念法念僧”等字,笔墨干净利落,却透着佛家的空灵;“天有五解主奉阳抱地”等句,又藏着道家对自然的敬畏。这种精神内核的注入,让小楷不再只是文字的载体,而是成为传递心性的媒介——观者在品读字形时,会不自觉地被那份宁静、内敛的气息感染,浮躁的心绪随之沉淀,这正是其“提升读者审美境界”的核心所在。
当下书坛,不乏追求“炫技”的小楷作品,笔画刻意求细、结构过度雕琢,却失了书法本真的意趣。而金熙长的小楷,以“大拙”破“纤巧”,以“古意”纠“流俗”,用最质朴的笔墨诠释了小楷的至高境界:书法之美,不在技巧的堆砌,而在精神的传递;不在形式的华丽,而在内涵的深厚。
这份“小字有大拙”的智慧,既是金熙长对传统书法的深刻领悟,也是他赠予当代观者的审美启示——当我们能从一笔一画的质朴中读出天地的辽阔、心性的澄澈,便真正读懂了小楷的魅力,也真正踏入了更高远的审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