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潘氏,根在荥阳!
潘正高
自我能记事年龄起,父辈就会灌输我们潘家的根在荥阳,是季孙公的后代,还告诚说:我们潘姓也算“王族贵胄”,虽然历经苦难甚至几经破落,但我们必须事事要以“贵胄”自律,尊敬祖先,和睦四邻,不辱没祖宗!
从汉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每一部正规出版的中国姓氏专著,都十分清楚的记载潘姓源于周文王子毕公高第四子季孙公,受周成王封邑于河南荥阳潘水为采邑,以邑氏。网传“中国潘姓有多源。”但翻阅历代典籍,唯有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第四子(季孙公)食采于潘因以为氏有史料可查。其余均属网撰稿,无史料或古籍文献记载佐证。近年出版的姓氏书籍如《当代百家姓》、《中国姓氏辞典》《中国姓氏寻根游》等等。都不约而同的把潘氏祖源地,不加考证就指认在“陕西北部。”《当代百家姓》作者说“毕公高在自袞己的封国即毕国之内封赐季孙公。”还特地加上括号:“潘地在今陕西北”。另有杜撰出“潘氏祖源在陕西省兴平市潘村”的。
其实,“陕西北部说”、“兴平市潘村说”的理由是均来自曲解所谓的“西周宗法制度”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的史料。他们的理由就是:“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儿子只能在其父亲的封地内再分封。”除此以外,他们几乎拿不出什么足够的、被广泛认可的证据来证明“陕西北部”或 “兴平市潘村”是中国潘姓始祖季孙公的食采地。
史书和海量的古籍文献,都能证实西周早期潘氏始祖姬荀(季孙公),受其父毕公委托,代表毕公家族参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立战功,于周公摄政第四年受封于河南荥阳,建立潘国,以国为氏。古荥阳潘地,才是潘氏始祖季孙公的采邑地,也潘氏唯一得姓的祖源地。根据战国时期荀况著的《荀子·儒孝》一书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孰谓周公俭哉?【译文:他兼制天下,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而姬姓独占了五十三个。周室的子孙只要不是狂妄糊涂,就没有不成为天下显贵的诸侯的,谁说周公节俭呢?】。汉-桓宽撰《盐铁论》一书说:“《文王传》曰:“文王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二,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莫不为天下显诸侯。”两部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书仅仅一位数之差。结合汉代《尚书大专》的:“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这絹里的“四年建侯卫。”用现代白话解释就是周公摄政的第四年开始“封建诸侯以护卫国家”。“建侯”就是封建诸侯。“卫”就是“藩屏周”。些记载说明了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并灭掉盘踞在今山东曲阜一代原商纣之属国奄国之后,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开始大量分封诸侯并对国家体制进行系统创制和改革。
平定:“三监”和“践奄”之后,周朝势力大大扩张,朝歌以东广大疆土皆纳入周朝版图,周人为巩固其统治,就必需大量分封自己子弟、亲戚、明德镇守各方以保卫周朝的国家安全。《左传·定公四年》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以及《荀子·儒效》的“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段文字,记载了姬姓子弟人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封国。姬姓子弟无人不是 “为天下之显诸侯”,不可能有多余的子弟去“附庸”父辈采邑!
“根据西周宗法制度,季孙公封邑只能在毕国”?这不过是“潘氏祖源只能在毕国”论者们混淆西周不同时期封邦建国制度的井蛙见识。
西周为“蕃屏周”而封建 “母弟”、“亲戚”、“明德”等一系列措施,既包括分封畿外诸侯,也包括畿内的采邑主。其实,采邑就是王之内的诸侯国,故典籍中常称采邑为国,而称采邑主为寰内诸侯或直称内诸侯。《诗说》:“国者食邑也。” 郑玄说:“桓公国在宗周畿内。”是称郑桓公之采邑为国。又管、蔡、芮、祭,皆西周畿内采邑。《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周武王弟叔鲜所封。”又云:“上蔡县…古蔡国。”宋郑樵《通志》:“蔡本畿内之地,为蔡叔之采邑,上蔡县西南十里故蔡城即蔡国也。”《汉书·地理志》说:“芮乡,故芮国。”《国语·周语》韦昭注云:“祭,内国。”《周礼正义》说:“畿内三等采地,地虽有百里,五十里,二十五里,总谓之国。故其君长亦得称诸侯。”《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又《谷梁传·定公四年》:“此不卒而卒者,贤之也。寰内诸侯也。”《路史》:“孟子言千乘之家,而王制县内之采,一皆曰国。周官朝大夫且称每国,是国亦谓之家,而邑亦或称国矣。则邑亦国邪?采邑曰国,则卿大夫固可谓诸侯矣,所谓内诸侯也。”《礼记集说》:“公所视公侯之地也;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卿所视伯之地也: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大夫所视子男之地也。公卿大夫不谓之采邑,而谓之国者,自君道而言之,虽邑亦谓之国,此采邑称国是也。”《礼记纂言》:“……自君道而言,虽邑亦谓之国,此采邑称国是也。”《四书蒙引》:“邑亦国耶采邑曰国则卿太夫固可谓诸侯矣所谓内诸侯也。”《四书大全》:“……臣道言之虽国亦家,而自君道言之则邑亦国耶,采邑曰国则卿大夫固可为诸侯矣,所谓内诸也。”根据以上文献记载,毫无疑问,季孙公食采于潘,就是古籍所载的“潘国”和《潘氏族谱》所载的“封荥阳侯”。有关潘氏祖源地的记载,有正史、姓氏专著,以及和历代大儒撰写的文献、墓志等等。"潘氏:荥阳羽音,毕公之后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的文字。各类书籍和文献均无太大差异。散居世界各地,凡属毕公高子季孙公后裔的潘氏,无论口传心授还是历代宗贤编的《潘氏族谱》,在祖源地或得姓地,都有不约而同的:“吾氏,始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子季孙公,封为荥阳侯号荥阳郡,以食邑为姓。”此为世界各地潘氏族谱不约而非常一致的记载!根据:“邑亦谓之国,采邑称国是也。”“臣道言之虽国亦家而自君道言之则邑亦国耶采邑曰国则卿太夫固可谓诸侯矣所谓内诸侯也。” 等史书文献记载:“季孙食采于潘”的“潘”就是“潘国”,潘氏族谱所言的“封荥阳侯”有史有据!潘氏先贤编写族谱真实无欺,更无'攀附”之嫌!
不少于百部的关于“季孙公食采荥阳潘水因以为氏”的古籍文献,“咸阳说”的砖家们故意视而不见!我国历代大儒先贤所撰的书籍和墓志铭里,所涉及潘氏起源,均无“毕国附庸”或“咸阳兴平”之说。而 “潘,水名,在河南荥阳。亦地名。又姓。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此,遂氏焉。”却高度一致!
从汉唐至 20 世纪 80 年代,古今所有姓氏书籍、词源字典,无不记载河南荥阳潘水之地,是潘姓始祖季孙公采品的“潘国”。中国最早把地名和姓氏的来源加予介绍,用作儿童识字常识课本,是西汉史游撰的《急就篇》。(该书记载姓氏名字 400 多字。100 多个姓。于潘姓的解释为):“耿潘扈……“潘,水名也,在河南荥阳。”《潜夫论》汉王符著「[清]陈春 辑[清]汪继培 撰:“姬潘姓说文作鄌广韵二十六桓潘字注云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唐)林宝《元和姓纂》:“潘 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子伯季食采于潘因氏焉“(该书虽未注明“潘”在哪里?(注'后子’即后妻之子,周代法定一夫多妻。)但写明了季孙公是毕公最小的儿子)。
翻开全国各地图书馆藏的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建国初期出版的中国姓氏古籍善本。对于潘氏来源的解释条文,基本都是 “潘,荥阳,羽音,周毕公高后子食采于潘,以邑为氏”。如《姓氏急就篇》、《姓解》、《百家姓》、《氏族大全》、《集韵》、《新编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古今姓纂》、《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古今韵会举要》、《韵府群玉》,《万姓统谱》、《百家姓考略》、《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 等等中华姓氏典籍,对潘姓来源的解释一致为: “潘,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又姓,周文王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从 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于 1915 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的 《辞源》解释:“ 1、潘,水名.《说文》潘水在河南荣阳.。2、荥阳在今河南。姓: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以邑为氏”。而这些历代古籍书刊、墓志铭竟与全世界各地潘家祖先们编的《潘氏族谱》所记潘氏祖源地载完全一致!
至于网传的潘姓其他来源,几乎没有史料或其他文物证据作支撑。都是作者杜撰和臆造的东西!至于“少数民族改姓与赐姓。”的潘氏,自隋文帝夺得帝位后,颁布圣旨,旨令凡改姓的恢复旧姓,所以,这枝少数民族改潘姓也不存在了。
河南“荥阳”之名,来自《尚书·禹贡》中的“荥波既潴。”即夏禹治水,将济水自温县引入黄河,南溢为荥,汇集成泽,称为荥泽。此后又有河流因此得名“荥水”。而荥阳因位于荥水之阳,故而得名。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潘,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六书通》:“潘又作为人姓。又曰水名,在河南荥阳’。”宋司马光《类篇》:“潘,一曰水名,在河南荥阳。”
荥阳历史悠久,地名可以远追夏禹时代,中国的社会由部落联盟禅让制转变为君主世袭制的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夏启与反对世袭制的有扈氏的 “甘之战”,战场就在古崧φ代先之制阳。记载这场重大历史转折战争的是中国的第一部史书--《尚书·甘誓》:“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当代中国权威考古资料确认:“考今荥阳地区古代曾有潘水和荥潘之泽,周代以前称甘水和荥甘,地傍甘水和荥甘之泽的区域则为甘地,它北距原武有扈氏故地仅数十里,西傍印山岭,东邻圃田泽,是有扈氏的南方门户,也是启与有氏大战的古战场。因荥阳不仅对有扈氏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荥阳之西即巩县、偃师也是一条进入“有夏之居”的必经之路,夏王朝面对有扈氏的威胁。要保卫他的腹心地区,也要把敌人拒于甘地。即今郑州西北古荣泽之外”。
今天的荥阳已经没有潘水,但是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和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的联合研究报告称:在距今3000年到7000 年前,荥阳地区是一个湖泊,是黄河泛滥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正是文字形成时期.。“潘’字由水、米和田组成,有水有田就有米吃。也就是说,远古荥阳的这个湖泊灌溉了大块良田,注入这个湖泊的河就被称为潘水了。所以,“潘”的本义应该是潘水。西周早期,潘氏家族的始祖,姬高(毕公)最小的儿子姬荀公跟随周公平乱有功,周成王将荥阳的“潘水”这肥沃的地方封给季孙公为食菜之地。以国为氏的潘姓由此诞生。迄今已3000多年。有人说:“潘氏要想在荥阳建立潘国,必须要得到东虢国的君主虢仲封赐。试问仲凭什么会封赐季孙公呢?回答当然是他没有任何理由允许毕公高之幼子在自己的国内建立潘国。史实告诉我们荥阳也不曾有过”潘国“。又说:“西周时期荥阳称东虢国,是文王同母弟弟虢仲的封国”“历史上没有记录古代有潘姓涉足过荥阳郡的荥阳县。”……这些史地知识贫乏的作者,根本不知道古代荥阳的面积有多大,西周时期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多少封国?东虢国是什么爵位,封地面积多大?什么时候受封?都没有考证清楚,竟妄言整个荥阳都是东虢国的封地了?
“嫡长ㄉ钖聚弈州继夫承瑯䫛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三国人何晏撰的《论语集解》:“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亦可知。”这些史料记载说明西周宗法制度是周公摄政第六年“损益三代制度,制礼作乐”而所创建。所以说:季孙公受封是周公摄政第四年,而周公制礼作乐是摄政第六年,季孙公受封时,所谓嫡长子继承制还未成文。“季孙公封邑只能由毕公所赐。”可以说是“咸阳论者”臆想的谬论!
对西周史有所研究的人士都知道:“天子建国。”是西周时代的主要制度;“诸侯立家。” 是春秋前、中期的时代主要制度;“卿大夫分封陪臣” 主要是春秋后期的制度。“季孙公封邑只能在毕公封国之内”的观点,混淆了西周封建制度的阶段性特征,把不同历史阶段上依次出现的政治制度说成是周代同时存在的制度。持此观点的作者,显然缺乏对周代采邑制度的知识。
西周早期王位继承制延续了夏商的王位“兄终弟及”和“长子继承”兼制。武王崩,有意让周公接任王位,周公坚决不受,只愿摄政辅佐成王。“三监之乱”就是西周早期王位继承制没有立法所导致。鉴于但是王位继承制的混乱,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第六年开始着手制定周朝礼乐制度。周公编制的西周宗法制度都记载在《周礼》一书中。而且这时的“宗法制度”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正式实施。《经义考》说:“当成王在丰作周官,在摄政七年之后,传称周公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而一代之典疑尚未定。所谓周礼,若唐之显庆、开元礼,未尝见诸行事者也。”《古经解钩沈》:“王注十二:毕公率东方诸侯,代周公为东伯。王注疏十九:王若曰:摄政六年,颁度量,制其礼乐,成王即位,乃始用之。”这些记载证明虽然周公组织编撰的《周礼》在摄政六年已经完成,但并没有实施,更明确“披嫡慶谀幞扼差子王位继承制”并没有用于周公摄政的第四年的分封诸侯。从《春秋左传》:“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的记载更能证明 周朝(周公)的第二次封建诸侯并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有,那么西周宗法制度的制定者周公,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在“凡、蒋、邢、茅、胙、祭”六 国,这不是作法自毙吗?所以说:“季孙公与毕公只是父子关系,毕公主政东都洛邑成周与否?与季孙公食采于潘根本没有直接关系。季孙公采邑的“潘国”是成王和周公所封,不是“毕公在自己的封地毕国割一块地恩赐于季孙公”。
明代张燧在撰写《千百年眼》时,辑入了部分《荀子・儒效篇》的记载。《荀子》为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所著,《儒效篇》是其第八篇,成书于公元前 3 世纪,属儒家经典文献。文中记载:“武王封兄弟之国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周之子孙,不狂惑者,皆为诸侯。” 另查阅《荀子・儒效篇》(战国荀况撰,唐杨倞注),书中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其释义为:周王室的姬姓子孙,只要不是品性恶劣、犯下十恶不赦的重罪之人,皆被封为一方诸侯。由此可见,季孙公绝非仅依靠父亲所给土地维持生计的所谓 “啃老族”,而是被周天子另行择地分封的一方诸侯。由于该书形成于秦汉之前,属于中国早期古代文献,权威性颇高,是证实季孙公受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有力证据,打破了部分人所持 “季孙公未被周天子分封,仅在父亲毕公高的封地中获一块地得以生存” 的错误观点。
这些古代文献有力地证明了西周初期,周文王直系的姬姓子弟人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封国,他们肩负着守护周朝疆土、传承周室文化的重任,不可能有多余的子弟去 “附庸” 父辈采邑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们在各自的封国内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传播文化,共同铸就了周朝的繁荣与辉煌 。季孙公作为周室的重要成员,受封于古荥阳地区(甚至可能当时还不叫荥阳)建立方国,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他在荥阳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潘氏家族的辉煌篇章,成为了潘氏后人心中永远的始祖 。
有“潘氏祖源在毕国论”者,因为史书上有东虢国的记载,就以为东虢国的土地占居荥阳市地区的全境了。查阅中原古国的一些资料,有两个出乎常识的发现:第一、东虢国自受封到灭亡,始终没有占领今荥阳地区全境甚至没有占领汜水镇(虎牢关)全境。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云 “故虢国,有虢亭,故城在今汜水县东,近荥阳。”(请注意:东虢国只是“在今汜水县东,近荥阳”,而不是占整个荥阳)。《春秋释例》:“荥阳京县东北有管国。”“荥阳密县东北有郐国。”《仪礼经传通解》:“管国在荥阳京县东北。《册府元龟》:“密国,荥阳密县,姬姓之国也。”这么多古国在古荥阳境内,说“荥阳全是东虢国领地。”纯属妄加揣测!
第二、关于东虢初封之地,以上诸家之说皆未可信据。虢仲、虢叔为季历之子,文王时己为卿士,文王且“孝友二虢”、 “咨于二虢。”以二虢之地位和声望论,其初受采邑当在文王之时。据《诗谱·周南召南谱》及《毛诗正义》的论述,周公、召公皆在文王时已受采邑,周公为二虢之晚辈,又尝以虢叔为师,则二虢受采邑不当晚于周公。即是说,武王克殷之前二虢已享有采地。荥阳或汜水地处殷商王畿附近,西距克殷后所建之东都洛邑尚有近二百里之遥,在克商之前荥阳、汜水不在周人控制范围之内,文王怎么会在这里为其母弟分封采邑呢?据克殷前夕之形势分析,东虢初封之地当距宗周不远,或在西虢以东,或在宗周以东,故后来遂称之为东虢。荥阳、汜水之东肯定不是虢仲初封之地,而是后来改封给虢仲后裔的采地。其改封的时间当在王室东迁之前。
汉郑玄《礼记注疏》说:“周世有爵尊而国小,爵卑而国大者。……此无功可进,无过可退,亦就益其地为百里之国。爵尊而国小者,若、虢之君,爵为公,地方百里:爵卑而国大者,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男二百里,皆大于、虢”。这一记载说明虞、虢之君,因“无功可进,无过可退,亦就益其地为百里之国。”仅仅保留了他们在西周初期始封的“百里封地”,还不如平乱后分封时为周朝立功的子、男爵封地面积。[东汉】班固 撰的《白虎通德论》说:“诸侯封不过百里,象雷震百里,所润雨同也。雷者,阴中之阳也,诸侯象也。
诸侯比王者为阴,南面赏罚为阳,法雷也。七十里、五十里,差德功也。”“潘氏祖源于毕国”论者对上述列举如此众多的证据视而不见,单靠一己之私毁灭高山大海,必然自取其辱!考证姓氏史单凭一些有争议甚至真伪未定的“文物”和瞎读史料,坐坑观天,还自诩高明,实属滑稽。
在这里。有必要补充两个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很大但有必须以此驳斥“潘氏祖源在咸阳”论者两个历史事件:第一,有人为了否认荥阳潘氏祖源地,竟然把来源于《礼记·檀弓上》记载的孔子引用《周易·系辞下》的“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的记载便断定“西周没有丘墓,季孙公墓是不可能存在”等等诳言。--历史真的是这样写的吗?西周没有丘墓习俗吗?答案是:否!首先,我们来读《周易》这部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典籍,《周易·系辞》的作者就是文王和周公,那么“古也墓而不坟”这句话的“古者”指的是什么时代的“古”?难道周文王、周公会犯把自己的时代写成 “古代”?受世人公认的圣人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
《新刊大字周易本义》:“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系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经文此篇刀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五经精本·周易》:“系辞本谓文王周公所作之辞,系于卦爻之下者即合经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以其通一经之大体凡例故无经可附而自分上下
云。”
《周礼·叙官》:“……二曰族坟墓”。《周礼》一书,记载了周代有丘墓(坟)的丧葬习俗。(汉)郑玄著的《礼记注疏》说:“……古也墓而不坟。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莹也。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纂图互注礼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谓殷时也。土之高者曰坟】”。《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周公制礼始以爵等为丘封之度,而冢人亦有祭墓为尸之文。”《周礼集说》:“凡死于兵者则战败无勇投之茔外以罚之,凡有功者居王墓之前,处昭穆之中央,特显异之也。以爵等为封丘之度,与树数别尊卑也。”《春秋纬》:“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药草:士四尺,树以槐。又《王制》云:“庶人不封不树。”王介甫曰:“以昭穆为左右,各以其族尚亲也;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尚德也:凡有功者居前,尚功也;以爵等为封丘之度,与树数尚贵也。盖先王所以治死者如此。
从以上古籍文献记载来看,“墓而不坟”或“不封不树”指的是“庶人”,孔子父母是庶人,自然没有资格建丘墓。而季孙公乃一国诸侯,能“不封不树”吗?“西周无丘墓制度”无非“咸阳论者”而断章取义以掩盖不能自圆其说的接口罢了。
第二,为了进一步证明“潘氏祖源只能在毕国。”作者搬出至今真伪尚存疑争议的“清华简”为其辩说:“清华简没有《毕命》记载,所以'毕公保厘东郊’子虚乌有。”等等。大凡史学造诣较高的学者,都不会拿有争议很大的“文物”来“证实”自己的著作。无论《毕命》真伪,但毕公代周公为东伯,主管东方诸侯,主政东都成周的史实。《竹书纪年》和《毕命》所记载均同一件事,而且时令事件相合。《竹书纪年》:“夏六月壬申竹书纪年王如丰锡毕公命。”《尚书·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胐。越三日千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东郊。”(注 周王分封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策命,又称“锡(即赐)命”或“册命”)。两部不同时代的书,记载同一件事,且时间地点吻合,结合一下史料,更能说明毕公主政东都洛邑成周一点不假《尚书·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诸侯,则继周公为东伯矣。”【注《康王之诰》今文、古文尚书皆有,今文又合于《顾命》】。《春秋公羊传注疏》:“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春秋)孔子辑本《尚书》:“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二公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也,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临终之命曰顾命。】”(汉)孔安国撰[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唐)齐召南等考证的《尚书注疏》:“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传》:二公为二伯,中分天下而治之。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传》:临终之命曰顾命。陈师凯曰:毕公继周公为东方诸侯之伯,则亦必继为太师。”、“毕命:言毕公见命之书。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用成周之民众,命毕公,使安理治正成周东郊。】”《皇极经世书》:“癸亥周康王元年。命毕公代君陈分政成周东郊。”【康王命人制作册书,让毕公根据殷商遗民的善恶划分他们的居住区域,让周朝的郊外安定下来,为此创作了《毕命》。】”《醉吃集》:“保釐东郊。肇锡毕公之策。分主西陝。勿剪召伯之棠。故兹教示。”《小学绀珠》:“东伯周公,代毕公;西伯召公。书正义:于《王制》八伯各以其属属,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为左右,曰二伯。《公羊传》:自陝以东,周公主之;自以西,召公主之。注:召公、周公。……《顾命》二注:二公为 伯。……二伯二相,东伯周公,代毕公;西伯召公。”《书经集传》:“周中分天下诸候,主以二伯。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召公率西方诸侯,盖西伯旧职。毕公率东方诸侯,则继周公为东伯矣。
上述古籍文献所载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记载了西周早期“二伯分治”国策。也就是成王在位时由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成王去世,康王即位,成王临终顾命召公、毕公辅佐康王,毕公代周公为东方之伯,继续与召、毕分陕治理国家。所以,《路史》有:“文公薨,毕公高入职焉,子季孙邑潘。”的记载。然而“咸阳说”者却说这个“潘”“只能在毕国”?不得不说这些人为掩盖自己诳言,已经到了欺已蒙人思蠢地步!毕公代周公主政西周陕以东,可能还要去次子毕仲中继承的毕地割一块给小儿子季孙公吗?
受“疑古派”思潮的影响,加上明里暗里的外部“文化入侵”。近几年来,伪“考古砖家”、伪“民俗科学家”、伪“谱牒砖家”、伪“姓氏砖家”泛滥成灾。一些别有用心的,自诩“学者”的“公知”们利用出版编辑商业化后,出版社编辑审核能力不足,把关不严的漏洞,自自费或公费出版了大量他们以“疑古”为幌子,编写了大量主观臆测,似是而非,自相矛盾,漏洞百出,且粗次滥造的伪书籍迎外方口味,贬低自己民族文化。尤其近几年他们编写的中国姓氏书籍或网络发表了的“考古论文”。野蛮地否认传承几千年中华典籍文献的真实性,篡改了中国姓氏来源历史,制造族群文化认知混乱。我们潘氏祖源地就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被部分“砖家”肆意篡改和歪曲了。
当你用人工智能 Ai的搜索潘氏来源就会发现,这些伪砖家的流毒对中华文化的破坏性不可小觑:(“根据已有的知识,潘姓在中国有多个起源。西周时期的姬姓,毕公高封其子在潘地,形成潘姓;另外还有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潘氏;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的情况,比如北魏的破多罗氏改姓潘。”)括号内的文字,是作者在 DeepSeeK 搜索中华潘氏起源的结果。这一搜索结果让人堪忧!中华潘氏的历史,到了正本清源的关键时刻。中华潘氏,根在荥阳的历史不容篡改!
“一本家谱,涵盖着家族和民族的历史脉络,比正史更有采信度。”这是一位权威史学家长期研究谱牒文化得出的有分量的话!古今如此众多史料和谱书关于“荥阳潘氏--季孙公食采于潘因氏”的记载,绝非千万人不约而同的杜撰,此乃史证!因此,综合丰富的古代文献,可以认证潘氏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周边地区,中华潘氏的根在荥阳!
另外賁ㄙ鰒淳抬北人在拔不灒同平台质疑、造谣,侮辱我们入闽始祖的真实性。在此我只能说他们只不过是不懂装懂的跳梁小丑罢了。
“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这是闽南人民缅怀和赞美唐初光州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八十七个姓氏,数千将士入闽平乱开漳的传奇而悲壮故事的诗句。八十七个姓氏在此繁衍生息了一千多三百多年,对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尊以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开漳圣王”,民间百姓广为祭祀。开漳八十七姓将士,即使国史没有记载,但地方志没有漏记,受益的闽南人民从不漏记!,八十七姓基本建有纪念入闽始祖的文化元…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族谱是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大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毛主席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伟人尚认可《家谱》、《族谱》对国家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重要性,而一些眼高手低的伪谱牒砖家却认为:“国史无记载的人物都是假的。”真不可理喻!
(闽潘后裔潘正高 2024年10月11日 于泉州
2025 年7月 28 日修改于贵阳)
下面是各种古代文献:都佐证了潘水在今河南荥阳地区,潘姓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荥阳市一带地区。
西周天子封很多姬姓子孙的方国于今天的洛阳以东地区,并分殷商宗庙祭器给诸侯。下面文献中释义说:周天子确立了对天下的全面统治,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姬姓就有五十多个,周王室的姬姓子孙,只要不是愚蠢之极犯十恶不赦的重罪者,没有不成为显贵的诸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