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神州 四十三:正一道祖庭
正一道除了其本山龙虎山之外,还有两大视庭即茅山和阁皂山,被合称正一还三大祖庭。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正一派的发源地,也是天师道的祖庭。龙虎山被视为正一道教祖庭,主要是因为东汉中叶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地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自此龙虎山成为道教的圣地。 这一事件标志着龙虎山在道教历史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承载着道教正一派的宗教文化体系,而且拥有丰富的道教文物,包括天师府等代表性建筑和道教庙宇、道观,如上清宫、太清宫等,这些是了解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上清派的发源地。茅山成为正一道祖庭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道教文化地位。茅山不仅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而且被誉为“上清宗坛”,拥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美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茅山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
东晋时期,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成《抱朴子》,这部著作对于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有着重要影响。随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翙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这标志着茅山与道教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唐宋时期,在朝廷的推崇下,茅山道文化达到全盛时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道教各派别的融合,也使得茅山成为了正一道的重要中心。明清时期,全真派的发展使茅山形成“五观”传全真,“三宫”传正一的局面。这种局面进一步增强了茅山在道教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综上所述,茅山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道教的发源地地位、以及在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成为了正一道的祖庭。
阁皂山。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是灵宝派的发源地。阁皂山成为正一道祖庭是因为在东汉建安七年(202),东汉道学家葛玄来到这里,布道行医,筑坛立灶,修炼九转金丹,在此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并得以“升仙”。从此,阁皂山吸引了大量的道学家、丹术家接踵而至,使其成为道教名山。葛玄之后,他的弟子葛洪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灵宝派的祖庭,被历代帝王所推崇。
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这三个地点构成了正一派的核心圣地,对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道教发源于中国,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几千年来,对我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道教也衍生出很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主要以正一派和全真派为主,教派林立的局面。各宗派都有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并被其教众所追捧,也产生了大量名山名观,迹被其宗派内部称为祖庭。比较有影响的还有
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箓道派,此后除《道德经》外,《正一经》亦为主要经典,以符箓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如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净明派、太一道等等均称正一道或正一派。被追捧的又有“正一派六大祖庭”之说,并分别为天师道祖庭(龙虎山、鹤鸣山 ),上清派祖庭 (茅山),灵宝派祖庭(阁皂山、葛仙山),净明派祖庭(西山万寿宫)。
其一鹤鸣山。鹤鸣山为中国道教最原始发源地,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西部。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据史书记载:东汉年间(126~144),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因此,鹤鸣山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
其二葛仙山。葛仙山因晋代著名化学家和医学家葛洪曾于此修道羽化而得名,号称“中华灵宝第一山”。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在此炼丹、飞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称葛山,已成为名闻赣、闽、浙的道教圣地。
其三为西山万寿宫。西山万寿宫,又称玉隆万寿宫,中国道教名刹,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始建于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为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万寿宫为祀奉道教天师许逊所建,是中国道教正一道分支净明道祖庭,江南著名的道教宫观和游览胜地,被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