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 月照千年,心归人间
作者/崔和平
秋意正浓,桂子飘香,又是一年月圆时。天地悄然换上秋装,风里携着微凉,梧桐叶在月光下低语,仿佛在诉说季节的流转。蝉声渐歇,谷浪翻涌成金,田野间弥漫着丰收的静谧与喜悦。庄稼人俯身挥镰,割下最后一茬晚谷,谷穗与刀锋轻触的声响,宛如一首古老民谣,在清寂的夜色中悠悠回荡。山野间,板栗裂开带刺的壳,红枣缀满枝头,柿子如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起,大地以最丰盈的姿态,迎接着这属于收获的盛典。果园里,苹果泛着羞红,葡萄晶莹如玉,农家妇女提着篮子采摘,笑语随风飘散;溪水潺潺,映着月光如银带蜿蜒,芦苇轻摇,似乎在为这静夜低吟浅唱。
夜幕低垂,天穹如墨,繁星点点,却皆甘作陪衬,只为那一轮皓月让路。它徐徐升起,如玉盘悬于苍穹,又似一面被时光细细打磨千年的铜镜,清辉洒落,如霜似雪,温柔地铺满人间——屋檐、庭院、田野、江河,无处不染上月色的清辉。这月,不似春月之娇怯,不似夏月之喧闹,它沉静、圆满,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静静俯视大地,也悄然照进人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云纱轻拂,月光在云隙间洒下斑驳光影,仿佛天地在演绎一场静谧的光影之舞。远山如墨,轮廓朦胧,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静谧而深远。
中秋的月,从来不只是天象,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情感的归处,是血脉里流淌的乡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月抒怀:李白举杯邀月,苏轼把酒问天,张若虚叹“江月年年望相似”,王建低吟“今夜月明人尽望”。月光如线,串起千载的思念,穿越时空,依旧温热。它曾照过长安城的宫阙,也曾映过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曾陪伴戍边将士的孤寂,也曾照亮书生窗前的灯下苦读。千百年来,月亮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图腾——是离人眼中的泪,是归客心头的灯。它不只是天体,更是文化的符号,是诗、是画、是梦,是中国人灵魂深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银辉。敦煌壁画中,飞天捧月;宋代瓷器上,“月华”纹样流转;民间剪纸里,“玉兔捣药”的图案代代相传。月亮,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肌理,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古时帝王“春祭日,秋祭月”,百姓设香案于庭院,焚香拜月,祈愿丰年,这份对自然的敬畏,早已化作民族的集体记忆。
今夜,万家灯火,团圆饭桌前,笑语盈盈。厨房里蒸腾着饭菜的香气,红烧肉泛着油光,清蒸鱼摆盘如画,老火汤氤氲着暖意,与月饼的甜香交织成一曲人间烟火交响。母亲在灶台前忙碌,锅铲翻动间,是家的味道在升腾;父亲在院中摆好小桌,泡上一壶桂花茶,茶叶舒展,香气袅袅,仿佛把整个秋天都泡进了杯中。月饼被轻轻掰开,豆沙甜糯,蛋黄油润,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记忆里的味道,是母亲的手温,是童年中秋最踏实的期待。祖母翻开泛黄的相册,照片里是几十年前的中秋,一家人围坐,笑容灿烂,那时的月亮,似乎也这般明亮。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古老传说,孩子们仰望夜空,仿佛真能看见广寒宫里那一抹孤独的身影,连邻家的小狗也安静下来,趴在门槛上,望着月亮,仿佛也懂得这夜的庄严与温情。
灯笼被点亮,提在孩子手中,纸糊的兔子、莲花、宫灯,在夜色中摇曳生姿,光影斑驳,仿佛把整个月光都捧在了手心。孩子们在巷子里奔跑,笑声清脆,灯笼的光映在他们脸上,像镀了一层金。远处,烟花腾空而起,刹那绚烂,如星辰坠落人间,又悄然消散,只留下空气中淡淡的硝烟味,与欢笑声一同飘远。老街的石板路上,月光如水,映出斑驳的树影,老屋的飞檐翘角在月色中勾勒出古朴的轮廓,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没有霓虹、只有烛火与月光的年代。小贩推着车,叫卖着糖画、面人、芝麻糖,孩子们围上去,挑一个兔子糖画,举在手中,仿佛把月亮的形状也握在了掌心。街头巷尾,飘来桂花糕的甜香,那是老店老师傅用古法蒸制,每一块都带着手作的温度,一如这节日的温情。
而在这团圆的时刻,也总有人在远方。戍边的战士伫立在高原哨所,寒风凛冽,望月思乡,手中的钢枪与天上的明月,成了他与故土唯一的联系;漂泊的游子坐在异国他乡的窗前,泡一壶清茶,打开视频,听父母唠叨家常,屏幕那头的笑声,是他心中最暖的慰藉;加班的医生、值班的警察、守夜的铁路工人……他们无法归家,却依旧在月光下坚守岗位,用沉默的付出,守护着万家团圆。电话那头的“爸妈,我很好”,藏着多少隐忍的哽咽;视频里孩子喊出的“爸爸,月亮好圆”,让千里之外的心瞬间柔软。月光无界,它照着归人,也照着离人,把思念酿成酒,越久越醇。它不偏不倚,公平地洒在每一张仰望它的脸上,无论富贵贫贱,无论相聚别离。在海外的唐人街,华人超市摆满月饼,老华侨捧着一盒五仁月饼,眼眶微红——那是他记忆里母亲的味道,是故土的滋味。孔子学院里,外国学生学写“中秋”二字,老师用中文讲述嫦娥的故事,月光下,文化正悄然传播,如清泉浸润异域的心田。
中秋,是团圆,也是守望。它提醒我们,在奔忙的岁月里,别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那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从何处来,又将向何处去。它照见炊烟袅袅的村庄,也照见高楼林立的城市;照见祖辈耕耘的土地,也照见我们追逐梦想的脚步。那些被遗忘的童年记忆,那些渐行渐远的亲人背影,那些深藏心底的遗憾与期盼,都在这月光下被轻轻唤醒。我们吃月饼,不只是为了应节,更是为了咀嚼那份传承千年的温情;我们赏月,不只是为了观景,更是为了与天地对话,与心灵重逢。有些家庭在庭院中摆起“拜月”香案,供奉月饼、水果、桂花糕、清茶或黄酒,点上红烛,焚香祭月,祈愿家宅平安、五谷丰登、亲人安康。这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的尊重。老人们说:“月亮是天上的亲人,她看得见我们。” 这朴素的信仰,藏着最深的温柔。
在南方水乡,人们放河灯,一盏盏纸灯载着心愿,随波漂流,烛光摇曳,如星子落水,缓缓漂向远方,仿佛把思念寄给了流水与月光;在北方庭院,一家人围坐,品茶赏月,老父轻抚胡须,讲起当年中秋夜如何与祖辈在田埂上赏月,如何在打谷场上分月饼,如何在月下唱起古老的民谣;在西北戈壁,牧民点燃篝火,弹起冬不拉,歌声随风飘向月宫,他们说,月亮是牧人的灯,照亮回家的路;在闽南,家家户户摆起“博饼”桌,骰子在瓷碗中叮当作响,笑声与祝福此起彼伏,那是对好运的祈愿,也是对传统的坚守;在潮汕,妇女们“拜月娘”,祈求婚姻美满、子嗣兴旺;在客家地区,人们蒸“月光糕”,用糯米与糖制成,象征团圆与甜蜜。
中秋,也是一场文化的盛宴。它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从《周礼》中“秋分夕月”的记载,到唐宋之际赏月成风,再到明清时期月饼成为节令食品,中秋的习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却始终未失其本真。它融合了农耕文明的节气智慧、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孝亲伦理,成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温度的节日之一。如今,即便生活节奏加快,即便城市灯火璀璨,人们依然会在这一天放下匆忙,回家,或至少打一个电话,说一句:“中秋快乐。” 有些家庭还会亲手制作月饼,和面、包馅、压模,每一个动作都带着仪式感,仿佛在用双手触摸传统的脉搏。孩子们在月饼上印下“团圆”“吉祥”的字样,那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载体。学校里,孩子们学写中秋诗词,画月亮、做灯笼、讲神话,传统文化在童心中生根发芽;社区里,组织“中秋游园会”,猜灯谜、做糖画、赏民乐,让节日不只是家庭的私享,也成为社会的共情。
城市里,中秋也有了新的模样。高楼之间,月光依旧洒落,年轻人在天台举办“月光音乐会”,吉他声与笑声在夜风中飘荡;网红月饼店前排起长队,流心奶黄、冰皮榴莲、低糖养生,新口味承载着新时代的味觉记忆;社交媒体上,人们晒出与家人的合照、窗外的圆月、桌上的佳肴,用现代的方式记录传统的情感。传统与现代,在这夜奇妙地交融,如同月光与灯火,彼此辉映,不争不抢,共绘一幅属于这个时代的中秋图景。电商平台推出“中秋礼盒”,将传统月饼与文创设计结合,让节日礼物更具艺术感;短视频平台发起“我与月亮合个影”挑战,百万网友上传赏月瞬间,形成一场跨越空间的集体仪式。
月到中秋分外明,情至深处自然浓。这轮明月,不只是天上的星体,它既是文化的根脉,又是情感的纽带,还是中国人心里那一抹永不褪色的温柔。它见证过无数的相聚与离别,也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祝福。它不言不语,却懂得所有沉默的深情。它也曾照过丝绸之路的驼铃,照过郑和下西洋的帆影,照过海外游子窗前的孤灯——无论身在何方,只要抬头望月,便知自己从未远离故土。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卫星,它始终围绕着我们的情感轨道,静静运行。
智者曾经有诗叹云:
"今夜,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愿月光所照,皆是故乡;
愿所念之人,平安喜乐;
愿人间团圆,岁岁年年。
愿每一份思念,都能在月光下安放;
愿每一颗漂泊的心,终能寻得归途。
愿山河无恙,岁月静好,
愿人间烟火,长明不息。
愿孩童的笑声不被喧嚣淹没,
愿老人的期盼终能成真,
愿每一份坚守,都被温柔以待。
中秋,不只是一个节日,
它是一场灵魂的归乡,
一次与时光、与亲人、与自己的温柔相逢。
它提醒我们:
无论走得多远,
总有一轮明月,
在心底,静静升起。
它不因时代变迁而黯淡,
不因距离遥远而疏离,
它永远在那里,
像一句无声的叮咛:
‘回家吧,我在等你。’
——此夜,月圆人安,万事顺遂。"
时值中秋,月照千年,心归人间!
作者简介:崔和平,网名古榆苍劲,河北省平山县合河口乡桂林村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平山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龙吟文化编辑部执行总编,曾被授予“感动平山十大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