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末山东诸城的白龙山麓,流传着一段充满奇趣的民间传说。寿圣寺高僧白龙山人,凭一双慧眼识破盗贼伪装,用精巧术法三退江洋大盗 —— 纸人引贼、阳沟破术、巨钟护身,每一次交锋,都藏着“邪不压正” 的朴素道理。请欣赏台见新、范习华整理创作的民间故事《白龙山人》。】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台见新 范习华
话说清光绪年间,山东诸城白龙山“寿圣寺”里有一位奇异高僧——白龙山人,一年的春一天来到山下一个村子里,看见来了一群耍把式的,用当地的土话说叫耍藏掖的。那伙人先敲锣打鼓,借以招来看客。那时村里没有耍景,庄户人又爱凑热闹,不一会儿全村人几乎都聚拢来了。那伙人上来先自我吹嘘了一番,接着就开始表演把式。起初先耍了一番刀术,接着表演了硬气功,然后又表演了大变活人幻术,最后表演了他们拿手好戏——顶竿。只见一位黝黑的汉子,用额头顶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像猿猴似的“噌噌噌”几下就爬上了竿顶,像猴儿一样,手搭凉蓬,四下观看,围观的人群被他搔首弄姿的怪样逗笑了。只有白龙山人没有笑,他一看这伙人,一脸杀气,并不像江湖上卖艺之人,况且他们初来乍到,按江湖规定,理应先拜四方,看他们这股傲气,定是江洋大盗。因为当时许多江洋大盗假借耍把式之名,做盗窃之事。登竿四处远眺就是观察村里情况,选好目标,打探好偷盗路线。白龙山人见那登竿的孩子,一个劲的朝东南方向观看,不由得心里明白了,今晚上这伙盗贼必定朝东南方大户人家下手。于是,山人就到村里东南方大户人家化缘,而户主却非常吝啬,不肯施舍,山人就对那大户人家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施主乐善好施,贫僧保你全家无忧,否则今晚有大祸降临,到时后悔晚矣!”起初大户人家怎么也不相信信,山人就把白天那伙耍把式的可疑情形说了,那大户主人这才半信半疑,为了慎重起见,防止盗贼真的来行窃,大户人家就求山人想办法破解。
晚饭后,只见白龙山人剪了一个小纸人,又不慌不忙地在院子里摆下了几条长板凳,笑着对大户人家说:“放心睡吧,半夜时分起来捉拿盗贼就是了。”
半夜时分,果然有几个蒙面盗贼手持钢刀翻进了院子里,正要进屋抢劫,白龙山人对着小纸人吹了一口法气,又口中念念有词,只见那小纸人竟然见风就长,不一会儿就人头等高,不知怎的,盗贼见了小纸人就像见了领路人一样,跟着小纸人摁着那几条长条凳着了魔似的不停地跳过来跳过去。不一会儿一个个大汗淋漓,累得瘫倒在地。山人叫人把他们一个个捆了起来,大伙揭开蒙面一看,正是白天玩把戏的那伙人。于是,大户人家对山人千恩万谢,并把盗贼扭送见官,那伙盗贼被杖击八十,充军发配一千里。
原来这是流窜中原一带的一伙江洋大盗,以玩把式为幌子,实施盗窃,并且一直没有失过手。如今在白龙山脚下被捉,个个咬牙切齿,认为是奇耻大辱,发誓要报仇雪恨。
过了三年,这伙盗贼刑满释放,他们纠集在一起,又来到白龙山脚下。这一次,盗贼总结了上次的教训,先派人在村子里摸了一下底,摸清了哪些是大户人家,然后借移山填海搬运之术来实施盗窃。村里人马上告诉了白龙山人,山人暗暗准备了一个纸人,藏在袖子里,单等盗贼施法。当盗贼表演最后一个节目——大卸活人之时,只见盗贼先卸去贼人一只胳膊,白龙山人就念动真言卸去纸人一只胳膊,并将纸片仍在附近的阳沟里,盗贼大施法术,一会儿觉得盗窃已成功,便收拢法术,可是怎么也收不回另一只胳膊,不一会儿那位盗贼疼的呲牙咧嘴,并且少了一条胳膊。盗贼们大吃一惊,这一次又栽了,他们知道白龙山一带一定有奇人异术,于是盗贼们当众发下毒誓,三年以后定来报仇雪恨。
三年又过去了,这伙盗贼又来到了白龙山一带。这次他们先派人到这一带打听,有哪些奇人异术,最后以重金买通了一位赌钱鬼,赌钱鬼见钱眼开啊!就把白龙山人的住处、本事说了个一清二楚。为了对付白龙山人,这一次盗贼们直截了当地来到白龙山“寿圣寺”,要给寺庙僧人专门上演一曲栽种葫芦的幻术。白龙山人一见,心里明白啊!这是盗贼寻仇来了!真是艺高人胆大,山人把盗贼邀请进山寺,让众武僧前后把门,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就让盗贼开始表演了。
且说这伙盗贼也真有些本事,只见他们把一粒葫芦种子种在地下,接着浇水,眼看着葫芦就生根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不一会儿就长出了一个小葫芦,小葫芦见风就长,盗贼指着白龙山人说,一直长得与人等高。葫芦每长一寸,山人就觉得自己就要缩短一寸,顿觉得不妙,暗中念动真言,运用移山倒海之术,将寺庙巨钟罩住身体。那葫芦眼见着一个劲地长,最后竟然结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葫芦。盗贼望着这个大葫芦,再看看白龙山人不见了踪影,就得意洋洋地说:“下面让大伙大开眼界,马上刀劈葫芦,看看葫芦里结子了没有?”于是,过来一个熊腰虎背的盗贼抡起明晃晃的鬼头大刀,使出吃奶的力气举刀向那葫芦劈去,只听当的一声,火星四溅,盗贼连劈三刀,虎口都震裂了,那葫芦始终也没有劈开。原来盗贼想借种葫芦为名,运用移山倒海之术,将白龙山人吸入葫芦之内,然后再用刀劈死。白龙山人岂是等闲之辈,早就看穿了盗贼的鬼把戏,将计就计,先用搬运之术用山寺巨钟罩住身体,这才上演了刀劈葫芦火花四溅一幕。正当盗贼十分诧异之际,白龙山人突然打破葫芦,跳了出来,大喝一声,“尔等盗贼三番五次来我白龙山下行窃,屡教不改,如果再执迷不悟,我让尔等死无葬身之地!”众盗贼一看,大惊失色,顿时恼羞成怒,一声呐喊,发起狂来,拿起刀枪逢人就砍。山人一声令下,众武僧一个个犹似下山猛虎,又似那蛟龙出洞,只一会儿工夫,一个个盗贼都被打翻在地。盗贼只得哀告着跪地磕头求饶,山人把他们教训了一番,让他们从此悔过自新,重新做人!盗贼满口应承,然后羞愧满面,抱头鼠窜,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踏入白龙山半步。
自此以后,江湖上传开了,白龙山人奇人异术天下无双。因而凡是江湖人物到白龙山一带走动的,表演之前总是由场主先绕场行走一周,紧抱双拳,朗声说道:“各位师傅,小徒学艺不精,到此演出,万望包涵。有钱的捧个钱场,无钱的捧个人场。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并且多数在宽阔的广场上演出,远离阳沟,为啥?据说从阳沟里不仅能看穿他们狗盗鸡鸣之术,而且轻则让他们伤胳膊伤腿,重则还会让他们命丧黄泉呢!
作者简介
作者一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作者二范习华,女,大专毕业,幼儿教师。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主编、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