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文字
——记古浪县乡土文学爱好者王发国
作者:朵松林(甘肃)
在甘肃省古浪县的黄土地上,沟壑纵横的地貌不仅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更孕育出一位在苦难中坚守文学梦想的农民作家——王发国。这位生于1964年的庄户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既耕耘着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播种着永不熄灭的文学火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发国以惊人的新闻敏锐度崭露头角。在田间地头的劳作间隙,他总能捕捉到乡村发展的鲜活瞬间,五年间20余篇新闻稿件登上省市级媒体,让闭塞的家乡故事传向四方。然而1991年春天,随着儿子降生与父亲离世的双重冲击,生活的重担迫使他放下笔杆。此后近三十年,丧母、失妹的悲痛接连而至,2010年儿子因车祸意外离世,更成为他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在深夜独坐时,他曾将稿纸揉成团又展开,在生存与梦想的撕扯中反复挣扎。但命运的重击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沉默中积蓄力量,等待破土而出的时刻。
2018年重新执笔的王发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将创作视角更深地扎入乡土的肌理。在《庄户人的农具记忆》中,他以近乎考古的细致,记录两角耧与三角耧的工艺差异,让这些逐渐消逝的农耕文明遗存,在文字中获得新生;《忆定宁人参修黑松驿水库》里,他不仅重现了集体劳动的壮阔场景,更挖掘出那个年代人们“哨音一响,号召四方”背后的精神密码。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怀旧书写,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打捞,构建起乡土文明的精神谱系。
在创作风格上,苦难经历深刻重塑了他的文字质感。早期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逐渐演变为充满生命痛感的深沉叙事。他笔下的农具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与庄户人命运相连的生命伙伴;他描绘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情感容器。这种从“记录者”到“灵魂书写者”的蜕变,让他的作品既保留着泥土的温度,又具备了穿透时光的力量。
如今,王发国的作品频繁出现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武威日报》等刊物,加入县作协标志着他的文学之路获得认可。但对他而言,最大的成就或许在于:当城市化浪潮不断侵蚀乡村记忆时,他以文字为犁,在精神的田垄上守护着古浪的文化根脉。“祁连耕夫”的笔名,既是对故土的深情告白,更是一位农民作家用生命书写的文学宣言——在苦难中坚守,在坚守中传承,让乡土文学的火种永远照亮来时的路。
作者简介:朵松林,古浪县定宁人,爱好文学、诗歌、祭祀类文章、武术、专业学习法律三十多年,代理民事案件、代写法律文书,曾任过原生产队会计、大队文书、民办教师,乡政府加工厂厂长,耕读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