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天涯何处无芳草
◎ 吴 树 成

关于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个名句的解读,大部分人是这样的:“天底下哪里没有风景啊?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积极、开朗、豁达、自信,还带点赌气的味道!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解读的。及至后来读到苏东坡的侍妾朝云含泪一句“奴所不能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再才想到可能是读反了!
于是我就思考,就求证,然后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句词的本意原来是:“天底下哪里没有倒霉的事啊?哪里没有忧愁、苦闷啊!你就不要太在意了耶!”
我的解读转变是有依据的。
依据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学中,“草”是比喻“愁”的。如: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萋萋”草盛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篇都是以草喻愁。)……
以草喻愁,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
可能有人会发问:
“古人为什么要以野草来比喻人的愁绪呢?”
好!能发问的,才是在思考的!
下面就答: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口密度相当小,未开发的荒山、荒原太多了!尤其是中原、江南的广大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每年春夏之际,大地的野草就疯长!一出城门,一出村庄,满目除了草还是草,孤单旅客走在被野草拥堵的小径上,那个心情是相当抑郁的呀!……白居易那首诗中不就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么?这两句的本意是说“人生常有愁,愁绪如草,野火即便暂时烧光了,遇到春风一吹,立马又萌生。”接下来不是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句子么?这意思就是“野草掩埋了古老的道路,挤压了荒凉的城垣。”这是一幅多么让人生愁的画面呀!总之,人生的愁就如漫无边际的草,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又引发了心中的愁,如此“草与愁、愁与草”,互动生发,难解难分!
顺便说一下~《三国演义》诸葛亮打仗多次用到火攻,就是因为秋冬季节大地的枯草太多了,一烧一大片!搁在现如今,人口爆炸,放眼望去,除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就是人就是车,哪还有一望无际的茂盛的草啊?你要火攻,拿什么烧?
依据之二:
苏东坡当年的仕途很不顺,被一贬再贬,那肯定是很不开心的哟!尽管苏轼是个性情豁达之人,但即便再豁达,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那心情总不能与春风得意相比。这个时候写下这首词,就是为了抒发自己不好的心情、忧愁、苦闷的呀!所以,“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意思只能是“愁太多了,就像野草,到处都是,没完没了,无边无际……”于是,当苏东坡写完后,让侍妾朝云来唱(宋代的词,都是有现成的曲谱的,这个曲谱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平仄谱,更重要的是还有音乐上的乐谱,词写好了是可以直接唱的。乐谱后来失传了。正因为是按谱的定式作词,所以作词才叫“填词”。),朝云唱不到一半就泪流满面,声音哽咽,唱不下去了……苏东坡就问她:
“你是怎么啦?怎么不唱啦?”
朝云答:
“奴所不能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可见这一句就是个深沉的悲切、酸楚之语!
一千多年后的我,一想起这个画面,也不禁泪花闪闪!
下面我们对全篇再来通读一遍:
蝶恋花·花褪残红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片写的是春天过去了的几个画面,表达“伤春”之情。前四句话五个物象作为铺垫~春去也,夏已来~最后一句点睛~“天涯何处无芳草”此语一经道出,就直捣人心,捣向人心里那个最柔软的部位,就由不得多情种们不伤感了!正是由于夏天大地的野草比春天的更茂盛,所以才更愁人!
(注意:“芳草”作为一个词汇,仅指野草而已,“芳”字在这里只是个衬字,没有实际意义,并非表示“草是香的”那个意思,事实上绝大多数野草并不香。类似的修辞习惯还有“香草、玉树、玉人、珠帘、玉钩、玉帐、玉楼、玉堂、玉床、牙床、画堂、锦帐、金刀、貂裘、狐裘……”等等,诗人的实际生活并不一定是那样,但在诗词中不妨说成是那样。)
下片一转,用一个具体的典型画面来写失意~墙外的“行人”想跟墙里的“佳人”套近乎,但没那个机会,对方根本就不理睬,别说对方没正眼瞧,就连她的影子都见不着,“行人”就只能是无望的“单相思”而已!他若因为忧国忧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见解,结果因言获罪,被朝廷抛弃了。本篇表达的就是这种忠君爱国忧民大的无私的一片丹心遭到遗弃的委屈和忧伤。这种浓浓的惆怅之情就与上片的点睛之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产生强烈的呼应效果!
这哪里是“洒脱、旷达”呀?除了愁还是愁啊!所以朝云才泪流满面唱不下去了!
如果是积极的、洒脱的、旷达的,“谁求谁呀?谁少了谁就没法活呀?”~这种意思,那朝云会喉咙哽咽以至唱不下去了吗?
再说了,如果“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一个满满的“正能量”意象的话,那就与全篇的主题、与下片的意象脱节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可见后人对这个名句的解读都是误读。
话又说回来,古人的名言佳句,被后人误读的情形多了!而对古人的名言佳句赋予新的内涵的现象,也实属正常!只要大家都那样,约定俗成,又有何不可呢?不过,对诗圈外的人而言,对古人佳句怎么解读都是无所谓的,但对诗圈内的朋友而言,解读得深入些、细致些、准确些、全面些,这对提高诗词自身的鉴赏修养、提高诗词鉴赏力应该是不无益处的吧?
文毕 欢迎拍砖!
简评
这篇文章对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解读颇具新意,跳出了大众普遍认知的积极旷达框架,从**传统文学意象(以草喻愁)和苏轼生平境遇(仕途不顺、抒发愁绪)**两个维度切入,结合侍妾朝云唱词落泪的典故,论证该句实为抒发忧愁苦闷的悲切之语,逻辑较为自洽。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文学意象的时代背景(古代野草疯长引发旅人愁绪)、诗词修辞习惯(“芳”为衬字),以及名句误读与新内涵赋予的文化现象,层次丰富,既引发读者对经典解读的反思,也体现了古典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意象溯源”的重要性,是一次较为深入的文学解读尝试。
作者近照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