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308
吴慧敏
2025年9月20日晚,暮色爬进凉台,我们一家3口窝在沙发刷“三线建设老故事”的短视频,智能门锁“嘀”一声响,我还以为是外卖到了。刚想开门跟妈妈撞了个满怀。她手里攥着个蓝布笔记本,感觉她是带着红光化工厂的黄昏和饭香来的。我看这个封皮被磨得毛了边,边角卷得像被揉过无数次的糖纸。“采风时认识的徐世晏伯伯托我带的,想找人写写他父亲的故事。”妈妈翻开本子时带着股晒过太阳的旧布味,泛黄的纸页上,字写得歪歪扭扭,却像用了全身力气——有的笔画还洇着浅褐色的印子:“王师傅孩子转学,周一带材料去教育局;仓库缺50条麻袋,明天早班带头扛”,落款是“徐忠纯”。 蓝布封皮磨得毛了,我指尖碰了碰纸页上的浅褐色印子,妈妈说“这是扛原料时渗的汗,干了就成这样了。”我突然觉得这旧本子,比手机里的视频更热乎。
我总忍不住好奇:徐爷爷1945年就参加了革命,莱芜、孟良崮、淮海战役都上过前线,后来在华东航空处政治部、空军29师当到政委,1966年却去山东机械修理厂当没头衔的政工组长,他就没觉得委屈吗?直到妈妈翻出老工人的访谈记录,里面写着有人问他“从政委降到组长,屈不屈?”徐爷爷指着工厂后山的松树笑:“树长在山顶是站岗,长在山坳是护厂,在哪儿不是做事?”
这话突然戳中了我。记得那年我从学生会干事变成普通成员,还躲在宿舍偷偷掉过眼泪,觉得“没面子”。可徐爷爷眼里,“初心”哪是官衔上的字?是“早上绕厂区看机器”“晚上揣本子串宿舍”的小事。就像我现在做社区志愿者,帮独居老人调付款码、给游客指地铁口,虽不起眼,不也是在替别人“扛事”吗?
1971年,徐爷爷调到山东红光化工厂当政治处负责人,更是把工厂当成了家。每天天不亮,他就揣着那本笔记本绕厂区走一圈,听见机器有异常声响,就蹲下来摸齿轮的温度;碰到夜班工人换岗,总塞过去杯热开水:“夜里风大,别冻着”。白天组织政治学习,他从不说空洞的大道理,只讲自己在孟良崮的经历:“当时我们班12个人,冲山头时互相挡子弹,不是不怕死,是知道身后就是老百姓的庄稼地”;说起节约,就提淮海战役时“一粒米掰成两半吃”:“不是抠门,是要把粮留给往前冲的同志。”
笔记本里记着,有次厂里运原料,几十斤重的麻袋,快60岁的徐爷爷跟着年轻人往山上跑,蓝布褂子被汗浸得能拧出水,他却抹把汗笑:“比扛枪轻松,这麻袋能种出工厂的好日子”。我想起上次公司搬物资,扛到三楼就累得扶着墙喘粗气,这才懂“艰苦奋斗” —徐爷爷的笔记本里没写自己的苦,却记着浪费粮食的事。徐伯伯说,1972年有城市来的年轻人把整个馒头丢进泔水缸,徐爷爷看得心口疼,当天就开了忆苦思甜大会。“食堂做的窝窝头,杂合面里掺着切碎的干地瓜蔓,咽着剌嗓子,徐爷爷带头吃,说“淮海战役时一粒米掰两半吃,不是抠,是要留给冲在前的同志”现在我点外卖,再也不敢剩菜——不是怕说教,是想起那剌嗓子的窝窝头,它不是墙上的标语,是咬着牙把事扛到底的劲儿。
厂里有个刚毕业的青年工人怕苦,上班总偷懒。徐爷爷没批评他,而是带他去后山的防空洞,指着洞壁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红漆标语说:“我们建三线,不是为了自己舒服,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你们这代人能安稳上学、上班。现在苦一点,值!”后来那青年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说每次想放弃时,就想起徐爷爷满是老茧的手——那双手扛过枪、扛过麻袋,却总把工人的难事往自己身上揽。
晚上的徐爷爷更忙,常揣着笔记本去工人宿舍串门。谁家孩子差学费、谁家老人要去医院,他都一笔一笔记在本子上。有次工人老张的母亲生病要转院,徐爷爷跑了两趟卫生局,把转诊手续送到张家时,裤脚还沾着泥。那本磨破的笔记本,记满了别人的难事,却没一笔写自己的不容易。看到笔记本上“晚上揣本子串宿舍”的字,我突然想起退学生会时的事——当时从干事变成普通成员,我躲在宿舍跟闺蜜哭,觉得“没面子”。
最让我鼻酸的,是徐世晏伯伯回忆的除夕夜:每年饺子端上桌,徐爷爷总坐在桌边发呆,母亲喊他才缓过神,小声念叨“他们都走了,我还活着。”奶奶以前也跟我说过,爷爷过年时总盯着饺子出神,后来才知道,他是想牺牲的老班长——当年在雪地里,班长把最后半块干粮塞给爷爷,自己却冻僵在战壕里。原来那些从战场上活下来的人,心里都装着没回来的战友,日子越好,越念着别人的好。
1983年7月,徐爷爷退居二线。离开岗位那天,没有仪式,没有送别,他像往常一样绕着工厂走了最后一圈。路过冲压车间时,他摸了摸机器上的划痕——那是三线建设的“年轮”,也是他一生的答案:所谓“坚守”,不是一辈子做一件大事,是每一件小事都往“为人民”上靠;所谓“传承”,不是把故事讲给人听,是把“做事要较真”的念想,留在别人心里。他跟老同事握了握手,只说“以后厂子就靠你们了”,转身走时,背影跟后山的松树一样挺拔。
现在小三线的工厂大多转型升级了,当年的机器轰鸣早就远去,但徐爷爷们留下的精神,却从来没过时。红光厂旧址成了“三线精神研学基地”。看妈妈的日志我仿佛跟她来到三线研学基地,看到00后讲解员举着自己的“芯片攻坚日志”说:“加班到凌晨调试代码时,就想起徐老说的‘机器不停转,心里就有底”——其实我们和他,都是在为国家‘扛活’。”
我的书橱里也有一个蓝布笔记本,跟徐爷爷的很像。它里面记着:“2月18日,路遇老奶奶,帮她把小拉车推到门口。”4月5日,公园里看见小朋友跌倒扶起来,他跟我说:“谢谢”。4月18日,电梯口,帮一位老奶奶提食用油,老奶奶说:“谢谢,姑娘!”一页页纸上记满了这样的小事,字照样歪歪扭扭,在页边画个小勾——代表“事办完了”。跟徐爷爷笔记本里的小勾一模一样。风从窗户吹进来,掀着两本笔记本的纸页,沙沙的响,像爷爷在笑。我突然明白,传承从不是记住“徐忠纯”这个名字,是记住他扛枪时的勇、扛麻袋时的拼,是把“别人的难,当成自己的事”——就像我现在帮老人调付款码,00后讲解员敲代码,都是在把这份热乎劲儿,传给下一个时代。
吴慧敏,山东省济南市人,1998年生。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