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鹅山 (小说)
叶进雄
青鹅山不高,却像一道青翠的屏风,温柔地环抱着山脚下的村庄。村子以山为名,就叫青鹅村,龙河的发源地青鹅山泉汩汨的流经村子,日夜不息的向下游流淌,汇成宽阔龙河。过去几十年,年轻的面孔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籽,纷纷飘向山外的世界,留下的大多是老幼妇孺和守旧的观念。村子仿佛也进入了暮年,寂静、黯淡。直到肖媛回来。
肖媛并不是衣锦还乡的游子,她是被派回来的。四十七岁的年纪,短发染上几缕风霜,眼神却比山涧水更清亮,透着股不容置疑的韧劲儿。她是青鹅山村土生土长的女儿,中专毕业后就在乡镇工作,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练得雷厉风行。这次任命她为青鹅山村党支部书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改造新农村,发展村集体经济,让青鹅村真正活起来、富起来。
上任头一天,肖媛没开大会,也没发表演讲,她一个人踩着半旧的自行车,吱吱呀呀地把村里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角落转了个遍。陈旧的土房、荒芜的田地、老祠堂斑驳的墙面、还有村头那口水质浑浊的老水塘…目光所及,都是沉甸甸的课题,每一处都需要改变。她在老荔枝树下遇见拄着拐的七婶,老人浑浊的眼睛看着她:“媛媛啊,回来了?能留住人吗?” 肖媛蹲下,握住七婶枯瘦的手:“婶儿,留不住人,我们就想法子把人‘请’回来!”
破局的点,落在了村东头那几座连片的老宅子上。都是青砖黛瓦的老建筑,有些明清的底子,只是久无人住,破败凋零,成了蛇鼠的乐园。肖媛找了县里的文旅专家,又请了村里的老人座谈。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脑中成形:修复古宅,打造精品民宿。
这想法一在村“两委”会上抛出,就炸了锅。
“修?哪来的钱?空壳子村集体,兜比脸还干净!” 会计老李文清第一个跳出来。老李是村里有名的“老古董”,事事都先讲困难。
“就是,修好了谁住?咱这穷山沟,谁会来?”副支书陈建军也直摇头。
“老祖宗留下的宅子,动一砖一瓦都要问过祖宗灵位的!” 老族长陈太公是村里的老辈份,观念最是守旧。
肖媛没急,她把熬夜赶制的规划图、市场调研报告、还有邻县几个成功案例的资料一一摊开在大家面前。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钱,上级有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但主要还得靠我们自己想办法,我的想法是,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房子荒着,一文不值,修缮好了,它就是下金蛋的鸡!城里人现在就好这一口‘山野古韵’!况且这是龙河源头,青鹅山的景致、老宅的古朴,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
会议从下午开到深夜,灯亮了又灭。肖媛的嗓子说哑了,铅笔在图纸上画了又擦。她承诺,改造尊重古建风貌,由专业团队操刀;收益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分红,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或现金入股,都是股东。这个“入股”的概念,像一粒种子,第一次在许多村民心中扎了根。
最难啃的骨头是陈太公祖传的那座“进士第”。老爷子死活不同意动工,儿子早年在外面打工安了家,这祖宅是他唯一的念想。肖媛连着三天下班后往陈太公家跑,剥豆子、聊家常,就是不提祖宅。第四天晚上下着雨,肖媛冒着雨又来了,裤脚湿了大半,怀里护着最新修改的设计图纸。老爷子看着图纸上被精心规划出专属“陈氏宗亲休息室”的位置,又看看肖媛那双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清亮的眼睛和被冻得发青的嘴唇,终于长叹一声:“丫头啊,你…你是真心为村子好…我老了,拗不过你这份心…修吧,修吧。”
解决了关键户,肖媛立刻成立项目专班。她带头,发动村里剩下的壮劳力组建劳务队,妇女们负责后勤。挖掘机进村那天,轰隆声引来不少人围观,老少爷们脸上的表情各异,有怀疑,有好奇,也有隐隐的期待。肖媛扎着围裙,手里拿着施工安全帽,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资金紧张,她跑县里,上省市,磨破了嘴皮争取扶持贷款。材料要保质,她领着老木匠去省城挑木材。为了节省成本,她和村民一起清理建筑垃圾、平整地面。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晒得脱了皮,丈夫心疼地说她在玩命,她却笑着说:“这点苦比咱们当年开荒那会儿算啥?”
起初,观望的多。老李头背地里还是嘀咕:“净整些花架子。”但渐渐地,变化肉眼可见地发生在每个人眼前。斑驳的老墙被小心地清理加固,腐朽的梁柱换上新木,雕花的窗棂重现光彩。一座座老宅在精心修复下焕发出古朴雅致的新生。村里的泥泞土路被平整的水泥路代替,那口臭水塘被清淤砌岸,种上了荷花,养上了锦鲤。肖媛还利用清理老宅后院荒地开辟了几亩有机菜园,种上了时令蔬菜。
民宿主体工程落成前夕,肖媛再次召集村民大会。这一次,她搬出了一本账簿和一个精美的“青鹅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证”样本。“乡亲们,”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透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民宿‘青鹅居’是我们大家的!咱们的合作社,吸纳了全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户入股!账本清清楚楚,每一分集体收入都会按股分红!民宿的用工优先本村劳力,菜园直供农家餐厅!青鹅山的路通了,环境好了,下一步,咱们还要把老茶树那片山地盘活,做生态茶园,让在外打工的孩子们看到,咱家门口,也有金饭碗!”
那一刻,老李头捏着手里的入股证明,看着账簿上清晰的数字,第一次觉得“村集体”这三个字不再是空泛的,而是沉甸甸的、带着暖意落在了自己手里。陈太公坐在前排,看着新修复的祖宅照片成了合作社宣传册的封面,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秋高气爽,“青鹅居”正式开门迎客。第一批预约的城市客人到来,接着探寻龙河源头的大巴源源不断开来,旅客川流不息。他们惊叹这里的幽静与古朴,山泉的清冽甘甜。村口的小卖部改造成了山货专卖点,七婶家秘制的腌萝卜成了抢手货。合作社雇佣的村里大嫂们穿着整齐的工装,在民宿餐厅忙碌,脸上洋溢着许久不见的光彩。
一个深秋的上午,几辆小轿车开进了青鹅村。市里新农村建设观摩团来了,带队的是县里主要领导。领导们细细参观了改造一新的村庄:整洁的硬化路、绿意盎然的小游园、活水清澈的池塘、古韵十足的民宿群、忙碌而有序的合作社成员……在“青鹅居”古色古香的会议室,听着肖媛清晰、自信地汇报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合作社制度如何建立、产业如何融合、村民如何增收,领导们的脸上满是赞许。
观摩结束,在村口的老荔枝树下,当着全村闻讯赶来的村民的面,市领导紧紧握住肖媛的手:“肖媛同志,不容易!真是了不起!青鹅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盘活了沉睡资源,富了集体也富了村民,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样板!我们准备在全市推广‘青鹅经验’!” 闪光灯亮起,记录下这荣耀的一刻。台下的村民,不分老少,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自发的掌声热烈而持久。老李头鼓得最起劲,眼圈有些泛红。
表彰大会开到了县城,肖媛胸前戴着红灿灿的大红花,站在领奖台上。她的发言很简单:“荣誉属于青鹅村的每一位乡亲!是我们一起爬坡过坎,让青鹅山重新焕发了生机。路还长,我们会踏踏实实走下去,让青鹅山更绿,村更美,乡亲们的日子更甜!”
载誉归来,肖媛的车刚进村口,就看到路边站满了人。陈太公由儿子搀扶着,七婶提着篮子鸡蛋,老李头牵着孙子,合作社的大嫂们举着“欢迎肖书记回家”的简陋红纸。大家簇拥着下车还有些眩晕的肖媛,七嘴八舌:
“肖书记,累坏了吧?”
“媛媛,这是俺家老母鸡下的蛋,你拿回去补补!”
“书记,市里领导夸咱,可给咱长脸了!”
……
一双双粗糙却温暖的手握着肖媛的手,一张张真诚喜悦的脸庞簇拥着她。老荔枝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温暖的耳语。夕阳的金辉洒满焕然一新的青鹅村,也落在肖媛肩头,映得那枚党徽熠熠生辉。她知道,这肩上沉甸甸的,不仅有组织的信任,更有身后青山和乡亲沉甸甸的期盼与爱戴。她回头望向蜿蜒的小路尽头,那座生机盎然的青鹅山,眼中映着霞光,也映满了坚定的、对未来的期望。脚下的路还很长,但有了这群一起奋斗的乡亲,青鹅山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