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汝海军
在陕西富平的田野间,“种甘蔗”曾是老一辈人藏在心底的遗憾。过去,有人怀着憧憬尝试培育,却屡屡败给关中独特的自然条件——土壤黏性与南方差异大、昼夜温差超出甘蔗生长需求,再加上缺乏系统技术、思想局限于“北方种不了南方作物”的固有认知,最终只留下“关中难出好甘蔗”的叹息。
这份沉寂,被富平县淡村镇解放村的村民翟永利和吴琳兄弟俩打破了。
听闻先辈种蔗的往事,兄弟俩没有被“不可能”的标签束缚,反而坚定地达成共识:“别人能种成,咱富平的地为啥不行?”思想一统一,行动便紧随其后。
他们一边翻耕土地、搭建高效灌溉设施,为甘蔗生长筑牢基础;一边抱着甘蔗种植书籍“啃”理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品种特性、生长周期等知识点。
为了找到适配关中的种植方案,兄弟俩先后多次奔赴广西、云南等甘蔗主产区,钻进田间地头向当地老农户“拜师”,把“温度调控临界点”“土壤酸碱度改良配方”“不同生长期水肥比例”等关键技术,一一记在本子上、刻在脑子里,再回到村里反复试验调整。
光靠“向外取经”还不够,他们深知“因地制宜”才是关键,又主动邀请甘蔗种植专家进村“把脉问诊”。从选种时筛选抗寒耐旱的优质蔗种,到育苗期控制棚内温湿度,再到生长期防治病虫害、采收前调控糖分积累,专家手把手指导,现场破解了“幼苗倒伏急救法”“雨季田间排水防烂根”等多个实操难题。
两年多的时间里,兄弟俩将南方成熟技术与关中气候特点“嫁接融合”,把专家的专业经验转化为接地气的“土办法”,终于啃下了温差、土质这两块“硬骨头”,让甘蔗在关中土地上扎下了根。
如今,富平的田野里终于长出了“甜蜜果实”——黑皮甘蔗咬一口脆甜多汁,“黄金”甘蔗嚼起来绵密回甘,两种甘蔗刚一上市,就凭借独特的“关中风味”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兄弟俩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可观,曾经的“空想”真真切切变成了增收的“实景”。
更难得的是,兄弟俩没有把这份“甜蜜”独自珍藏。种植季里,他们优先雇佣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收入;谈及未来规划,两人早已盘算清楚:要扩大种植规模,还要免费向周边农户传授自己摸索出的种植技术,带动大家一起种蔗、共同增收,立志把“富平甘蔗”从自家的“小产业”,打造成辐射全镇、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金名片”。
从先辈屡试屡败的遗憾,到兄弟俩攻坚克难的奇迹,这片甘蔗林不仅结出了甜滋滋的果实,更见证了新时代农民敢闯敢试、乐于分享的担当。
相信不久的将来,“富平甘蔗”会从地方“小招牌”成长为陕西的“特色名片”,让更多人尝到这份来自关中土地的“甜蜜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