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薪火传塬上,书画风华耀庆阳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题记】当董志塬的秋风掠过岐伯祠的古柏,叶尖还凝着《黄帝内经》的千年医语;当镇原书画院的墨香漫过汉唐风檐,宣纸上正生长着十万书家的笔墨新章。这片沉淀了五千年文明的陇东大地,正以“无墙大学”的姿态,让周祖稼穑的火种、岐黄问医的智慧、王符著书的精神,在当代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一、根脉:厚土中的文化基因觉醒
庆阳的文化自觉,从来不是凭空而生的喧嚣,而是对文明源头的深度叩问与唤醒。在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沉积带,历史以地质层般的厚重堆积着文明印记:环江岸边的旧石器遗址,留存着远古人类打磨石器的指纹;董志塬上的仰韶文化彩陶,还映着先民“教民稼穑”的烟火;明嘉靖《庆阳府志》里“士笃悫、有文礼”的记载,更是这片土地文化品格的千年注脚。
岐黄文化的当代复兴,是这场基因觉醒最鲜明的注脚。2025年甘肃·庆阳岐黄文化论坛上,“人工智能与中西医结合”的主题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国医大师路志正提出的“中医AI诊疗系统”,让《黄帝内经》的“整体观”与算法逻辑相遇;院士团队展示的“经络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将“气血运行”的古老描述转化为可触摸的数字图谱;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带来的“海外岐黄传承案例”,更让这场学术盛会有了文明互鉴的全球视野。最动人的莫过于拜谒岐伯祠的仪式:身着汉服的学者用AR技术还原《黄帝内经》成书场景,虚拟的岐伯与现实的朝拜者隔空对话,传统祭典的庄重与现代科技的灵动,在此刻完成了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
书法文化的全民传承,则展现了基因觉醒的生命力。在“中国书法之乡”镇原,“十万书法爱好者”不是抽象的数字——九旬老者张德林每日清晨在院中临帖,砚台里的墨汁映着朝阳;镇原一中的“书法进课堂”上,孩童握笔的小手虽显稚嫩,却已能写出“潜夫故里”的方正;2025年首届书画艺术交流大会的展厅里,清代进士慕寿祺的楹联真迹与留守儿童创作的《我的黄土塬》并列,非遗剪纸作品《农耕图》与VR互动装置相望。这种“古今同台、雅俗共赏”的布展哲学,本身就是一场隐喻:文化传承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笔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二、杏坛:无墙大学的精神建构
庆阳最动人的文化实践,在于将整片土地转化为一所“无墙大学”——这里没有校门,却以岐伯祠、书画院、农家书屋为课堂;没有学制,却以千年文脉为课程;没有毕业标准,却以“人人参与文化传承”为目标。这所大学的精神建构,藏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里。
学术殿堂的前沿探索,为这所大学立起了思想高度。岐黄文化论坛的“《黄帝内经》国际研讨会”上,思想的碰撞跨越国界:美国哈佛医学院专家展示“中医经络与神经科学关联”研究,用现代医学验证“通则不痛”的古老智慧;日本东洋医学会分享“汉方药剂标准化”成果,让“辨证施治”有了国际通用的语言;更突破性的是“AI舌诊仪”的临床演示——设备通过深度学习3万例舌象数据,能将“淡红舌、薄白苔”的模糊描述转化为精确参数,却在最终诊断时留出“医师综合判断”的空间,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恰是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平衡。
乡土课堂的实践智慧,为这所大学扎下了生活根基。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尉明明在镇原的“书法人类学”讲座,从北石窟寺的造像题记讲到农户门上的春联,让听众明白“书法从来不是书房里的雅事,而是中国人的生活语法”;席沟圈村的“农家书画院”里,农民书法家指导年轻人写“竖笔”时,会指着院中的老槐树说:“要像这树干,挺直里藏着自然的弯曲,就像咱庄稼人的性子,刚中有柔”;庆阳各地的读书活动中,老者捧着泛黄的《潜夫论》念“为国者,以富民为本”,年轻人用手机记录解读,传统典籍的智慧就这样在口语相传中融入生活。
数字空间的创新实验,为这所大学打开了未来窗口。庆阳市博物馆的“元宇宙文物库”,让观众能360度触摸馆藏的西周青铜鼎,指尖划过纹饰时,屏幕会弹出“饕餮纹象征祈福”的解读;镇原开发的“书法教学APP”,通过动态笔迹分析,能实时纠正学员的运笔角度;“5G+VR岐黄养生馆”里,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到上古时期,见证“黄帝问岐伯”的场景,还能跟着虚拟的药农学习辨识甘草、黄芪。这些数字实践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让文化传承突破时空限制——即使身在外地的镇原人,也能通过云端课堂,闻到家乡书画院的墨香。
三、共生:传统与现代的哲学对话
庆阳的文化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的哲学对话。这场对话里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有“守正创新”的共生——就像董志塬的黄土,既孕育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也能生长出现代的文化产业;就像茹河的水,既倒映过古人的行舟,也能映照今日的数字屏幕。
这种共生,在岐黄文化中体现为“技术伦理的平衡”。当AI开始介入中医诊疗,庆阳没有盲目追捧“技术万能”,而是在论坛上专门设置“技术与人本”的讨论。甘肃中医药大学王教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AI能记住一万种舌象,却记不住患者咳嗽时的细微差别;能分析一千个脉象数据,却读不懂病人眼神里的焦虑。”基于这种思考,庆阳探索出“人机协同”的诊疗模式:AI负责初筛数据、整理病历,医师专注与患者沟通、综合辨证,让技术成为“助手”而非“替代者”。更深远的是,这种模式延伸到产业领域——当地企业开发的“智能养生手环”,既能监测心率、睡眠,又会根据《黄帝内经》“子午流注”理论推送养生建议,让传统智慧以“可穿戴”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这种共生,在书法文化中表现为“城乡要素的循环”。镇原构建的“书法文化生态圈”,打破了“城市教、乡村学”的单向模式:县城的书法名家每月到乡村辅导,却会从农民春联的质朴笔法中汲取灵感;乡村书法家的作品进入县城美术馆展览,却保留着“泥土里的力道”;中小学生通过“云端课堂”跟着城里老师学书法,却能在课后用树枝在黄土上练习,感受“大地为纸”的古老意境。在镇原书画交流大会的文创区,这种共生更显鲜活:剪纸艺人将书法笔画融入窗花,设计师把颜体结构转化为文创产品的线条,传统的“笔墨纸砚”与现代的“包装设计”相遇,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适应了当代审美。
这种共生,更藏在“文化符号的现代转换”里。庆阳文旅集团开发的“《黄帝内经》养生手游”,让玩家在“收集药材”“配制药方”的游戏中,不知不觉记住“春养肝、夏养心”的养生知识;镇原文创基地推出的“书法解构系列”笔记本,封面是抽象的隶体笔画,内页却印着《潜夫论》的经典名句。正如当地文化工作者所说:“真正的传承,不是把《黄帝内经》锁在博物馆,也不是把书法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让它们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可能是手机里的一个APP,可能是书桌上的一个笔记本,可能是聊天时的一句养生建议。”
四、致远:文明新形态的庆阳实践
当董志塬的落日为岐伯祠镀上金边,当镇原的灯火映亮书家们的案头,庆阳的文化实践早已超越“举办活动”的层面,开始孕育一种“文明新形态”——这种形态以传统文化为根,以现代科技为翼,以全民参与为魂,既扎根黄土,又面向世界。
这种新形态,让“文化自信”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在庆阳的许多村庄,文化资源正在转化为发展资本:镇原的席沟圈村,依托“书法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既能跟着农民书法家学写书法,又能住“书法主题民宿”,品尝“墨香糕点”;庆城的药王洞村,围绕岐黄文化打造“中医康养民宿”,游客可以跟着老中医识药材、学针灸,体验“古法养生”。更深刻的是,这种发展让村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当农民发现自己写的春联能卖出好价钱,当非遗传承人看到自己的剪纸被游客珍藏,当乡村医生意识到自己掌握的土方有科研价值,文化自信便从“口号”变成了“底气”,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这种新形态,让“本土智慧”具备了全球对话的能力。2025年岐黄文化论坛的“国际中医药抗疫案例交流”环节,庆阳分享的“中药香囊预防流感”“艾灸调理免疫力”等民间经验,引发了国际嘉宾的热烈讨论;马来西亚中医师公会还与庆阳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将“岐黄养生功法”引入当地社区。在书法领域,镇原与日本金泽市建立“书法友好城市”关系,两地书法家通过线上联展、互派交流,让“原州画派”的笔墨与日本“书道”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迎合”,而是“平等交流”——庆阳带着“岐黄智慧”“书法精神”走向世界,也从国际经验中汲取养分,让本土文化在全球视野中不断生长。
这种新形态,更让“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岐黄文化论坛专门设置“中医药生态种植分论坛”,探讨如何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重建“道地药材”与土地的健康关系;镇原书画院举办的“黄土塬生态艺术展”,用摄影、绘画记录退耕还林后的生态变迁,作品中的“绿树绕村庄”与传统书画中的“山水意境”相映成趣。在庆阳,“生态”与“文化”从来不是两张皮——人们相信,《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智慧,本身就是最好的生态理念;书法中“师法自然”的追求,本身就是对生态文明的诠释。这种融合,让庆阳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不仅要传承“怎么做”的技艺,更要传承“为何做”的哲学——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
【结语】
暮色中的董志塬,轮廓如沉睡的巨人,却在每一缕风中都藏着苏醒的力量。在庆城岐伯祠,新刻的《岐黄传承宣言》石匾反射着夕照,上面的文字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遥相呼应;在镇原书画院,夜课学员的灯影与墙上的千年碑帖相映,笔尖落下的声音与远古先民打磨石器的声音,在时光里共振。
庆阳的“塬上杏坛”,从来不是一场短暂的文化盛宴,而是一场“永远在线”的文明传承。从周祖“教民稼穑”到岐伯“究天人之际”,从王符“潜夫论政”到今日的“无墙大学”,这片土地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古老文明在当代活下来、火起来?庆阳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董志塬的黄土里——既要深深扎根,又要向上生长;藏在茹河的水流里——既要记住源头,又要奔向远方;藏在庆阳人的笔墨里——既要写好传统的笔画,又要写出当代的篇章。
这,就是庆阳文化的传承之道,也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生动范本。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