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潍水是山东第一大水系,仅流经诸城境内就长达78公里,而流经诸城下游巴山脚下西北不远处,有一道拦河坝,那就是楚汉相争之时,大将韩信曾在这里“囊沙壅水”,水淹楚军,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坝”之主坝。曾经吸引了历代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其中,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发出了“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之感叹。
人们在此凭吊感叹韩信不终之时,总也免不了饶有兴趣的追忆起韩信水淹楚军之往事。
“濰水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4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大将韩信奉令领兵攻击齐地,齐王田广逃至高密(城阴城),田广求救霸王项羽,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驰援,两军隔潍河东西对峙。
潍水,又称淮河、潍河,有二源。北源为箕山河,亦称淮河,发源于沂水县官庄乡箕山西麓宝山坡村东北,为潍河正源,曲折东南流至莒县库山村南与南源汇合,仅流经诸城境内就长达78公里。其中,处于昌城镇巴山西北这一地段,不仅两岸地势高,河道狭窄,河床山怪石嶙峋,而且与下游落差二三十米。《水经注》云:“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流,通长渠蓄以为塘,溉田也”,古代人们曾在这里筑有石坝引水灌田。面对这么有利的地势,大将韩信自然想到了利用濰水水淹楚军之妙计。
然而,此时北方已是大雪节气,天寒地冻,潍水已是寒冷彻骨,河水处于枯水期,水量不大,那么,要水淹楚军,得需求大量之水,可是,这隆冬季节,又能从哪里获得巨大的水源呢?韩信一时双眉紧锁,心急如焚。
为了寻找水源,韩信逆流而上,登上前面不远的巴山,放眼东望,只见濰水东南方有一条重要支流,虽是隆冬季节,仍不断流,询问当地人,告知乃是密水,又称百尺水。韩信问之“何称百尺之水?”答曰:“因水深百尺而名。”韩信闻言,不由地喜出望外,“此真乃天助我也”!
密水,又称百尺水,因水深百尺而声名显赫。由于上源山岭连绵,且山高水急,上下游落差一百多米,自古以来就因河深水高之特点而闻名。
古代,在百尺河庄西北不远处,为了农桑,人们曾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水坝,由于河深水高,沿岸村庄都能引水自流灌田。此外,百尺河西南还有一个方圆十几里的天然巨大水窖——水泊,就是现在的东水泊、中水泊、小水泊、西水泊一带,由于地势低洼,常年积水。韩信考察后当即决定要巧借这巨大水窖和百尺之水,来实现“水淹楚军”之妙计。
于是,韩信事先派出一队兵士挖掘了两条水渠,引水窖之水至百尺河下游。其中一条在昌城埠头村东汇入百尺河,另一条在林家芝灵村西汇入百尺河。
由于天寒地冻,军士要挖掘水渠,非常困难,为了不贻误战机,韩信亲自前来骑着马拖着枪照地上一划,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拖枪所到之处出现了一条裂缝,慢慢扩大,最后竟成了一条水沟,所以,后人称其“韩信沟”。
韩信先引水窖之水,注入濰水石坝,并在石坝之上“囊沙壅水”,又派兵在中坝、下坝囊沙壅水,这样上游水流一断,河床恰好就成为了战场。然后,韩信又精于计算,估算出百尺之水的流水速度,和距离下游石坝的距离,确定了开坝时间。
开战前,韩信先在西岸上高埠之处,竖起一百尺高竿,上悬挂着一只大红灯笼,作为信号。韩信密令上游的士兵看见红灯笼亮起,就立即扒开百尺河水坝,汹涌澎湃的百尺之水居高临下,倾泻而出。韩信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趁着夜色,先派一半军队渡河挑战楚军,引诱敌人,另一半军队则埋伏在濰水西岸。双方战不多久,韩信佯装败退,心高气傲的龙且以为韩信胆怯,急忙率军追赶。当龙且前头部队追过河西岸时,大部队则拥挤在河床上,龙且见岸上高埠之处,百尺高竿之上悬挂着一只大红灯笼,竿上还大书“韩信斩龙且于此”字样,顿时,暴怒,挥刀砍断高竿,大红灯笼应声落地。这一来,龙且中计了,原来这是韩信设的一盏信号灯,“囊沙壅水”的上坝汉军,见大红灯笼熄立即扒开石坝豁口,恰此时,水流湍急的百尺之水也滚滚而来,刹那间,冰冷彻骨的河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发出雷鸣般地响声,呼啸而下。暴怒的河水立即冲跑了囊沙,冲垮了了石坝,不得了啦!巨大的流水,倾泻而出,犹似脱缰的奔马,奔腾着、翻滚着、咆哮着,顺流而下,汹涌澎湃的河水立时把楚军阻断。趁此时机,韩信伏兵而起,立即攻击已经渡河上了西岸的楚军,龙且见状大惊失色,慌乱中被斩于马下,已过河的士兵全部被歼。而那些半渡在河床上的楚军,突然遭遇到滚滚而来的冰冷河水,早已冻得瑟瑟发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哀嚎一片,不一会儿全部葬身鱼腹,那场面惨不忍睹。东岸上的还未渡河的楚兵们听到主帅被斩,看到同伴在滚滚的冰水中被冲击的人仰马翻,恐惧万分,又听到山崩地裂的河水声伴着汉军发出的厮杀声,一个个惊魂未定,犹似惊弓之鸟,抱头鼠窜。
韩信就是巧借了这百尺之水,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濰水之战”。然而,后人却只知韩信水淹楚军,靠的是濰水之力,熟不知这实在巧借了百尺水之功啊!
“濰水之战”成为楚汉争霸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成就了西汉近三百年的霸业,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2022年7月26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台见新,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男,汉族,生于1960年6月,大专毕业,退休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