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俭先生,是一位在当代山水画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笔墨功力,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融汇现代审美意识,构建了一个诗意与禅意并存的山水世界。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多次获奖,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一、艺术风格:雄奇与清雅的完美融合
赵克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他成功地将北方山水的雄奇豪放与南方山水的温润清雅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法叠加,而是基于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后的内在统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北方山水的峭壁伟岸、粗粝雄奇,又能感受到南方山水的云水氤氲、清新秀丽。这种风格的形成源于他长期的艺术探索——从学习宋代范宽、李唐等大家的经典作品,到近现代徐悲鸿、李可染等大师的艺术理念,他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吸收。
二、笔墨特点:清润空灵的艺术境界
赵克俭先生的笔墨语言极具个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圆润明晰:他十分注重对线条的展现,层次感较强,使画面既有骨力又富有韵律感。
2、色彩淡雅别致:画面中若隐若现的色彩点缀,营造出一种简淡雅逸的视觉氛围。
3、水墨运用淋漓:他的水墨技法干爽与淋漓并存,创造出清越或静谧的不同意境。
台湾美术家协会主席易苏民评价其作品“清旷、超逸、文质彬彬”,而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主席陈伯坚则称赞他的画“境界空灵、笔墨清润,实得个中三昧”。
三、意境营造:传统哲学思想的视觉呈现
赵克俭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达。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返璞归真”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在他的代表作《夜投佛寺上高阁》中,高挂的明月、深邃的夜空、飘渺的佛寺,以及独立于江渚之上的僧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禅机充盈的画面。观者不仅能感受到杜牧《枫桥夜泊》的意境,还能体会到陈子昂《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的深沉思考。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赵克俭先生在秉持传统的同时,也不忘融入现代绘画元素。他认为:“新时代作品就要有新的气象,传统是本、是源,只有认真学习传统,作品才扎实、不虚华,再融入现代的表现形式(如色彩、技法、构图等),使作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他的作品在构图上有时采用焦点透视,布局上有些画幅全篇撑满,这在古代是没有的,并采用了明显的明暗光影效果,增强了立体感。这种创新使得他的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具有现代审美特征。
五、艺术价值与市场认可
作为“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山水画100家”之一,赵克俭的作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曾被澳洲美术馆、澳大利亚慈善机构、日本姬路市、新加坡新神洲书画馆、香港乐明轩、吴门艺苑、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等艺术机构和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面对市场因素,赵克俭先生保持了清醒的认识:“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行为的展现,一味追求市场、迎合市场就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不畏艰辛。”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使他的作品在商业价值之外,更保持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体而言,赵克俭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他以淳朴、淡泊之心描绘幽远的古典韵味,在俊朗的山形中隐藏无边的意境,在淡雅的笔墨间流动超然出世的纯净气息。对于观者而言,欣赏他的作品不仅能够获得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更能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方心灵栖息的净土。
正如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竖之所评价:“赵克俭的山水世界时常能带给观者一种纯净的恬适感,使处于生活压力中的我们远离喧嚣和纷扰。” 这正是赵克俭山水画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作品能够打动越来越多观者的根本原因。
路忠银/撰文
2025年9月26日
赵克俭,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宝鸡分院院长,陕西汉唐文化创意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宝鸡市青年文联副主席,宝鸡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理事,中国画院画家,西北书画院院士,北京世纪金色嘉园文化艺术中心理事,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的中国山水画100家。
作品入选1998年金彩奖牡丹杯新人奖书画展(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并获“铜奖”(中国文联);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中国美协);民族魂国土情全国书画大展(中国美协);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精品年展并获“银奖”(台湾);中国当代名家水墨画精品展(香港);澳门中国水墨画展(澳门);韩国国际美术大赏展(韩国);加拿大枫叶奖国际水墨画展(加拿大);中国画佳作欧洲巡回展(欧洲); 2016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暨中法艺术名家国际学术交流展。作品获中国艺术博览会“银奖”;龙脉杯“银奖”;伊翔杯“金奖”;陕西省中青年书画大赛“一等奖”等,被澳洲美术馆、澳大利亚慈善机构、新加坡新神洲书画馆、香港乐明轩、吴门艺苑、中央电视台、北京大学等艺术机构和海内外收藏家收藏。出版有《赵克俭山水画选》、《赵克俭山水集》、《中国实力派画家丛书·赵克俭》。
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