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载·回望知青路
饶启瑜(广东汕头)
【序幕:时代号角】
2025年秋夜,9月28日这数字突然蹦出来——哟,整整五十年了!那辆载着我们饶平二中七五届同学莽撞的"青春专列",当年轰隆隆地冲进了岁月长河。谁还记得当年那绣着红绸的"敞篷大巴"?其实时光的茧,"嗖"地被岁月抽丝剥茧了。
1975年,文革尾声。我们如同等待风起的蒲公英,在校园里茫然徘徊。那个阳光刺眼的下午,工宣队刘队长踏上讲台,如同手握命运令牌的判官,掷地有声地宣布:“全体下乡,与贫下中农结合!”命运从此一分为二:家在农村的,回乡务农,成了原装知青;而我们城镇户口的,集体下乡,成了标配知青。收拾行囊时,我们像离弦之箭,明知靶远,却对未知轨迹心存幻想。
9月28日上午,县城小公园红旗招展锣鼓震天。饶平县知青誓师大会上,当年的校花吴丽萱胸戴大红花,英姿飒爽地走上台前,声音清亮如钟:“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那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青春的迷雾。台下掌声雷动,但每个人心里都在叩问:一辈子?那该是多长的一条路啊。
图片注:这张泛黄老照片,出自《饶平知青往事》。
随后,一辆辆卡车轰鸣而至。一群懵懂青少年被扶上车厢,如同待放的种子,将撒向饶平的几十个人民公社和农场。十五岁的我,宛如离巢的雏鸟,带着对世界的懵懂,跌入农村这片陌生天地。车启动的那一刻,有人红了眼眶,有人握紧拳头,还有人望着远去的街景出神——我们都不知这一去,人生剧本直接跳到了艰难模式。
【镜头一:劳动的淬炼】
当年农历六月,早造接晚造,农忙如赛。连续半月,我们起早摸黑,在稻田间割稻插秧、抢收抢种。一天下来,腰如弯枝酸疼,腿似灌铅沉重,疲惫至极。恍惚间自己就像田间那台老式拖拉机,喘息着,挣扎着,却从未停歇。
水田里除草时,我们趴在水田,双手抓摸、足趾钩踩,蚂蟥们可高兴了,逮着我们的腿脚可劲儿饱餐,这群贪婪的"小吸血鬼",紧紧地贴在身上,甩都甩不掉,叮咬之处刺痛难忍。
为备薪火,我们带草镰、尖担、麻绳,跋山涉水砍柴割草,荆棘划破手脚,伤痕刺痛,却咬牙坚持。那时的我们,活像一群自虐式的野外求生选手,在荆棘丛中冲锋陷阵,只为了那一点点能生火做饭的柴草。
顶酷暑、冒严寒,我们抡铁锄、扛石头、挑砂土,投身抢险救灾、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大会战,我们啥没干过?看着晒得黝黑的皮肤和磨出老茧的双手,我们时常自嘲:这番历练,当真铸就了钢铁之躯。
收工往田埂一躺,盯着星星犯迷糊——这破落地方,不定哪天就成了咱青春的活照册。
【镜头二:生活的艰辛】
那年月,柴米油盐个个都是难题,生活艰辛如乌云笼罩。上级每月给知青30斤米、8元补贴,低标准与高强度下,我们常忍饥挨饿,靠番薯补粮。那点米和补贴,就像杯水车薪,根本不够我们这些"大胃王"塞牙缝的。家常饭是稀粥配咸菜萝卜干,几月不知肉味。但劳作后饥肠辘辘,我们胃口大开,饥不择食。这时候,什么稀粥咸菜,都成了人间美味,狼吞虎咽起来。
尽管艰难从未动摇,再寡淡的饭菜,也能嚼出坚持的味道。毕竟,生活再苦,也得笑着过下去。
【镜头三:精神的慰藉】
物质贫瘠,精神世界也荒凉得像片沙漠。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我们围坐一起,拿出破锣似的乐器,虽然弹得歪歪扭扭,歌声也跑调得离谱,但乐在其中,竟成岁月鲜活注脚。
歌声中,联饶公社星光村的知青们甩出浑身绝活。余凤翥拉起《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诉尽青春坎坷,众人皆沉浸其中;余春生笛声悠扬,流淌纯净情感却总在婉转处突然"打嗝";李斌吹起口琴,美妙的音符从琴孔中飘出,竟也学着在激昂处故意"卡壳",两个活宝一唱一和,倒让青春的旋律多了几分滑稽的韵味。余作兴,罗超英、李强或歌或演,尽显本色。女知青们唱着《红梅赞》《绣红旗》,歌声清亮得能惊飞树上的麻雀,偏在转调时,溜出个“野腔儿”倒像给革命歌曲添了段俏皮的过门,惹得全场笑弯了腰……可谁想这些糗事,日后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遥想当年,热血沸腾的校花扯嗓子喊"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誓言烫得让人当场想立军令状,可短短三几年,烫嘴的誓言,终究败给了一纸返城通知,知青们就像归巢的燕子般匆匆回了城……
【终章:岁月的回眸】
五十年光阴,当年知青已华发苍颜。曾几何,我们以青春为墨,挥毫写下"与时代同行",谁料命运如未经编排的剧:少数站上时代浪尖,多数化作变革浪潮,跌跌撞撞地走完下半场,如今回望倒也释然。那段知青岁月,不过是时代剧本里被随手翻过的一页,却阴差阳错成了我们人生最浓墨重彩的注脚。谈笑间,几分自嘲,几分了然,终成生命最厚重的印记。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被时代"误”五十载,却依然咧嘴笑对人生的老知青们,更敬当年在红旗下懵懂却勇敢的自己——那勇气,现在想,简直像打了鸡血似的。
作者简介:
饶启瑜 ,广东汕头人,汕头某技师学院专业技术人员(已退休),钟情文字创作,惯以笔墨捕捉生活细微,书写日常感悟。二十多年来发表作品近百篇,散见于《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作家荟》《尘世掠影》《老人报》《秋光》《广东职工教育》等报刊,征文作品还屡屡获奖,算是给这份笔墨热爱添了不少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