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创建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生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又逢连年灾荒,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建黄巾军,提出“致太平”的理想,以善道教化百姓,以推翻黑暗的东汉反动统治者为目标。以公正的眼光来看,黄巾军无疑是正义之举。
教义:大道、阴阳五行、符箓咒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太平道的教仪(传教方式)是为“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
教团教主为大贤良师张角,黄天张角,天公将军张角。
太平道以“方”为单位组织教徒,每方设“渠帅”统领。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共建三十六方。其来历有多种说法。
其一,“方”是黄巾军的建制单位。
《后汉书•皇甫嵩传》曰:“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其二,“方”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南朝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也曾指出“方”是黄巾军的军阶名称,相当于将军。但是,如果“方”字释为军阶名称的话,本句“渠帅”一职务则与之相冲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张角是依靠太平道发动和组织黄巾起义的,太平道对黄巾军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组织上均有深刻影响。因此,“方”字很可能取自太平道。进一步讲,“方”很可能是太平道新寺院的名称。因为寺院是太平道信徒群众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精神中心,不仅为信徒所熟悉,所热爱、所崇敬,具有崇高的权威和强大的凝聚力,而且在组建黄巾军的过程中肯定发挥过组织中枢和秘密据点的重要作用,也许黄巾军就是以之为中心设置建制的。张角以这种寺院的名称作为高级军阶和大建制的名称,正是在黄巾军中继续高举太平道旗帜的一种巧妙措施,以激励将士的战斗热情,保证军队组织的异常稳固。故可从“三十六方”推测张角太平道的这种寺院也称为“方”。
“方”字为多义词,有几项字义与宗教有关。第一,长生不死术称为方、方术,精于方术的人称为方士。第二,周代以来祭祀四方被称为四方祭、方望、方帝或方祭。第三,社坛为方形,象征大地之形,故有“天圆地方”己说,所谓“地道曰方”,亦称方丘。第四,方祭合入社坛举行,依五行说合称五社、五祀,或并称“方社”。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将“方”字记为“坊”字。其《后汉记•灵帝纪》曰:“中平元年春正月,巨鹿人张角谋反。初,角弟梁、梁弟宝,自称天医,善治疗疾病,(病)者辄跪拜首过。病者颇愈,转相诳耀,十余年间,弟子数十万人,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期三月五日起兵,同时俱发。角弟子济阴人唐周上书告角,天子遣使者捕角。角等知事已露,因晨夜敕诸坊,促令起兵。二月,角等皆举兵,往往屯聚数十百辈,大者万余,小者六七千人。”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为“三十六方”。其于《资治通鉴考异•汉纪中》解释其资料取舍曰:袁《纪》作“坊”,今从范《书》。
故后人推测,张角太平道也可将自己寺庙称作“坊”或“太平坊”。也就是说“方”即为“坊”。查“坊”可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字形从土为形,方为声。“坊”本义指街巷、里弄,后引申指牌坊,又转指古代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即作坊。”
据考证,“坊”最初是城中棋盘块状的方正居民区,其名称可能起于皇宫中。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开善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开始的“坊”取代“里”,成为城中居民编户单位的正式名称,,当时的长安城除皇城和东西二市外,划分成108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