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治是东汉时道教祖天师张道陵传播“正一盟威道”(亦筒称“正一道”)的二十四个传教地点,是道教创教之初设立的教务活动中心,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
东汉后期,张道陵在蜀地(今四川)创立了道教早期的重要宗派之一天师道(五斗米道)。为了传播教义和管理教务,张道陵在蜀地设立了二十四治,作为教务活动的中心和管理道教事务的机构。
前东汉未期,道教二十四治逐渐形成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教区组织系统。他们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借着神灵保佑的托词,用道民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户籍制;用宗教道德作为教民的行为规范;用征收信米的方式取代了官府的税收,逐步使二十四治成为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教区倡导平抑物价,讲究诚信,兴办实业,开拓盐井,兴修水利,发展水陆交通,发展农业,解决教民的温饱问题,实际上行使着政权的作用。
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川西、川北一带,分为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共计二十四个地点。每个治都有首领,称为“都功”,由“祭酒”管理。
据《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张天师二十四治图》记载,太上老君于汉安二年(143年)正月七日把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等二十四治交给祖天师“奉行布化”。二十四治分别为:
上八治(又称“上治八品”):第一阳平治、第二鹿堂山治、第三鹤鸣神山上治、第四漓沅山治、第五葛璝山治、第六庚除治、第七秦中治、第八真多治;
中八治:第一昌利治、第二隶上治、第三涌泉山神治、第四稠粳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本竹治、第七蒙秦治、第八平盖治:
下八治:第一云台山治、第二浕口治、第三后城山治、第四公慕治、第五平冈治、第六主簿山治、第七玉局治、第八北邙山治。
建安元年(196年),祖天师张道陵在当时首都洛阳的东北增设了冈氐治、白石治、锺茂治、具山治。前二十四治称作“正治”,后加的四治称作“别治”或“备治”,两者合共二十八治,其数目恰好对应天上二十八宿。
在此之外,还设有八品游治。分别为:峨嵋治、青城治、太华治、黄金治、兹母治、河逢治、平都治、青阳治。
二十四治的设立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是道教早期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随着天师道的发展,二十四治的组织形态与活动方式也传播到中国南北各地,对整个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上八治的地位最高,在道教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上八治中又以前三治最为重要:
第一品“阳平治”位于彭州九陇县界四十里,去成都一百八十里,即今四川省彭州市西北新兴镇光辉村。地处该镇阳平山上,主峰太子城(古名曼山)海拔高4812米。山上有“阳平洞”,亦名“麻姑洞”,建有老君殿、玉皇殿、审魂殿、天师宫、三师宝殿等重要的宫、观。当年,张道陵之妻雍氏曾在此炼丹,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与张道陵一起在此羽化升天。灵帝刘宏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十五日,"五斗米"道第二代传人张道陵之子张衡也在这里羽化升天。由于这个因山而名的道观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曾占据显赫的地位,加之张道陵常住于"阳平治",所以,"阳平治"位居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具有"总本山"、"中央教区"的地位,因此,被道众称之为"祖庭",誉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在的阳平治,是四川省开放的重要道教宫、观之一。
第二品“鹿堂山治”,是道教"二十四治"中重要的三治之一,在蜀郡繁县界北乡,去成都三百里,即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东八公里的遵道镇的鹿堂山,又名绵竹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据《绵竹县志》记载:这里有"二十六奇观,七十余溶洞"。"鹿堂治"上有仙台,据说,仙人老子曾经携带张道陵游览此山,给张道陵传教度世,并且邀约了"四镇太岁大将军、川庙百鬼",在此"折石为约,皆从正一盟威之道"。这是张道陵创立和发展"五斗米"道的动力。
第三品为“鹤鸣山治”在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鹤鸣乡的三丰村,北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距成都约70公里。此山上有石似鹤,据说上古时期,仙人广成子(《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经游历此山时,"石鹤"突然鸣叫,余音盘旋于山野之中,经久不息,因此,《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于是,人们就将此山命名为"鹤鸣山"。从此后,鹤鸣山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第三代天师张鲁投降曹操以后,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在新环境中传播天师道。建安二十一年(216),张鲁仙逝。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天师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蜀地二十四治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地位,但以神圣空间及道观(或佛寺)所在地的形式持续存在并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道家二十四治的来历与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密切相关,这些治的设立不仅标志着道教早期组织和管理的基本框架,也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