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残荷满池秋
文/图特约作者:饶晓辉
秋天的荷塘,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既有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盛夏余韵,又有 “留得枯荷听雨声” 的诗意与沧桑。
此时,曾经亭亭玉立的荷叶,边缘泛着浅黄,像被时光描了圈温柔的金边。有的荷叶依旧托着晶莹的露珠,风一吹便滚来滚去,像把碎月亮都盛在了里面;有的则微微卷着边,却不肯轻易折腰,依旧倔强地立在水中。褐色的茎秆在清水中映出疏朗的影,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 :留得残荷听雨声。此刻虽无雨,可光是看着这残荷,仿佛已能听见雨打荷叶的清脆声响,满是诗意。
在荷塘深处,竟还有几朵迟开的荷花。粉白的花瓣带着几分羞怯,却迎着秋风开得热烈,像是不愿辜负这秋日的好时光。它们不像盛夏的荷花那般繁盛,却多了份从容与坚韧,在枯黄的荷叶间格外亮眼。岸边的芦苇也已抽穗,白茫茫的一片,风一吹便簌簌作响,与荷塘的静形成奇妙的呼应。荷花和莲蓬成了蜻蜓、蜜蜂表演的舞台,随风过处,淡淡的荷香弥漫,散发着秋的芬芳。
其实,残荷并非悲剧,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美丽。它们以沉静和坚韧的姿态诠释着岁月的秘密,洋溢着生命的张力。倒伏的半蓬枯叶,像一个个铿锵的音符,书写着一朵荷花的四季轮回。“芳心入梦待明春” 的遐想、“寂寞相怜志更纯” 的旷达、“卓然独立挚情真” 的情怀,残荷生命的风骨之韵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
秋意渐浓的荷塘,从不是萧瑟的。它像一位历经岁月的老者,褪去了年少的张扬,却多了沉淀后的温柔与厚重。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自然的美,是普遍的,是永久的。” 这秋塘的美,便是如此 —— 是残荷的风骨,是迟荷的坚韧,是秋水的澄澈,是时光馈赠的从容。
秋已浓,荷正残,荷叶覆满池,莲蓬翘莲上。此时的这一方荷花池,水、荷、亭、桥早已融为一体,自成一幅天然水墨画。真可谓是一池残荷满池秋,秋意渐浓惹人醉。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