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
《笔走龙蛇见风骨 墨韵千秋传精神》
—周晓辉书法艺术的人文追求与时代回响
文/孙成贵
诵读:语棠
笔走龙蛇见风骨,墨韵千秋传精神——周晓辉书法艺术的人文追求与时代回响
文/孙成贵
在当代书坛,周晓辉老师以其独具个性的笔墨语言在传统与创新的坐标系中勾勒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版图。他的书法,或沉雄刚健,或飘逸灵动,每一幅作品都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叩问,对时代精神的艺术诠释。
一、墨痕深处的文化坚守
周晓辉老师的书法创作,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观其行草作品,笔法溯源“二王”一脉,却又融入北碑的苍劲,线条流转间既有帖学的雅致,又有碑学的雄浑。如那幅《书禄于谦岳忠武王祠诗》的作品,笔墨酣畅,气韵连贯,字里行间尽是对先贤忠义精神的追慕,在提按顿挫中,让历史的厚重与书法的灵动达成精妙平衡。
再看《疏风透月》,四字布局疏朗有致,笔锋或敛或放,“疏”之空灵、“风”之潇洒、“透”之清逸、“月”之皎洁,被他以极具张力的笔墨一一诠释,既见书法的形式美,又暗含对自然意趣、人文情怀的哲学思考,仿佛在纸间营造出一处可游可居的精神天地。
二、书以载道的精神表达
周晓辉老师的书法,从不局限于技巧的炫示,而是以“书以载道”为内核,让笔墨成为传递精神力量的载体。《医者仁心》一幅,结体朴拙大气,笔力沉雄厚重,“仁”之博爱、“心”之赤诚在墨色中尽显,既是对医者德行的致敬,更是对传统“仁”文化的当代诠释,观之令人心生敬畏与温暖。
而自作诗《铁骨铸金魂》的创作,更是将个人情志与时代精神相融。“铁骨铸金魂,热血燃情愫”的笔势刚健如刀,“英风叱咤风云八十载,又赴新征程”的气韵慷慨激昂,在笔墨的浓淡干湿间,展现出对奋斗者的礼赞,对时代征程的深情呼应,让书法超越技艺层面,成为精神的宣言。
三、师古融今的艺术探索
周晓辉老师对书法传统的继承,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深度实践。他精研诸体,从篆隶的古朴到行草的奔放,皆有涉猎,却又能在传统范式中注入现代审美意识。如《熏风鹤马》的隶书创作,既有汉隶的端庄,又在结体、笔法上略作创新,“熏”“鹤”“马”等字的处理别出心裁,让古老书体焕发出当代活力。
他的作品在载体与形式上亦多有探索,无论是装裱精美的立轴,还是意境深远的斗方,都能根据内容与审美需求灵活呈现,让书法艺术在当代生活场景中找到恰切的表达,实现了“传统笔墨现代化,现代审美传统化”的艺术突破。
四、笔墨人生的人文温度
透过周晓辉老师的书法,可窥见其对生活、对时代的敏锐感知。《十四载英魂铸诗魂》的长卷创作,以大气磅礴的行草记录历史、缅怀先烈,笔墨间的悲愤与敬仰,是对家国情怀的生动书写;日常创作中的楹联、小品,或雅致、或诙谐,又尽显其对生活意趣的捕捉。
在他看来,书法是“心迹的流露”,每一次挥毫都是与传统对话、与时代共鸣的过程。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的纵深,又有时代的温度,让观者在欣赏笔墨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那份源自文化深处的人文关怀。
结语:墨韵长流,艺道长青
周晓辉老师的书法艺术,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次精神与笔墨的交融。他以笔为桥,连接着千年书法的文脉;以墨为媒,传递着当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相信他的笔墨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深耕,为书坛带来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时代活力的精品,让书法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片制作:仇奇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