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张角张教主,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这个“教”,叫做“太平道”。
众所周知,道教是中国本土发展出来的最大宗教,而道教教徒则尊老子为道祖。民间一提到道教,最容易想到的大概都是仙风道骨、天师捉鬼之类的印象。
然而,被道教祖师爷的老子,却是一位思想家,他一辈子只写书,而且只写了一本书即《道德经》。而《道德经》五千来字,你从头看到尾,也找不到神仙鬼怪的影子。倒是其中的一些内容,反而甚至有些“敬鬼神而远之”的感觉。想想基督教的《圣经》,如果从头到尾都没提“上帝”一个字,那是什么概念?
其实,老子以及被道教尊崇的庄子、列子等人,他们只是开创了一种哲学流派,后世称其为“道家”,并和“儒家”“法家”等等并列。但它一没有教宗、二没有教团,根本不是一个宗教组织。
要说道家思想,那自是有其独特魅力的,因此一经总结提出,自然会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原因是对于统治阶级、上层精英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思想本身,希望从中吸取可以用来维持统治的成分。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字都认不全,求神、辟邪才是当时的其所喜闻乐见的。
道家思想虽然不怎么提神仙之类,但动辄就“无为”“逍遥”,比专注研学读书的儒家、热衷当官的法家之流,差别很大,确实给人有些仙气飘飘的感觉。于是民间本来就存在的方士、巫师等等出于其心思活泛,就把自己的那套往道家相联系,以夸大自己的吸引力。人多了,组织不就起来了?教宗、教团都有了,这不就成宗教了。道教就是这么起来的。
到东汉末年,此时离老子开创道家,已经过了近一千年了。道教的组织,也越来越成熟。跟所有的宗教一样,规模一大,山头就多了。
当时存在的宗教,除了道教,也就只有佛教了。然而佛教势力尚未在中华大地形成气候,他们要真正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生活,还是一百多年以后的唐朝。
到张角这个时候,道教最大的山头,有两个。一个是西南地区的“五斗米道”,因入门要交五斗米得名,也称为“天师道”,创始人据说是张陵——也就是著名的“张道陵”。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张道陵”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是有疑问的。或者说,史书中的“张陵”,是不是就是道教所说的“张道陵”,还是有争议的。由于“天师道”最终成了道教的最大教派,因此才有现在的道教普遍奉张道陵为教祖。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特的局面:
世界上大部分有影响的大型宗教,其思想的开创者,和教团的建立者,或者至少也是教团雏形的建立者,都是同一个人,而且还是实际存在的人。而中国本土的最大宗教道教,其思想祖师和组织祖师,不但不是同一个人,还相隔了一千多年。
然而,这个思想祖师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与宗教组织关系更密切的组织祖师,却连是否存在过都存疑。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和东汉道教另一大山头脱不了干系。这就是出身巨鹿的张角所开创的“太平道”(得名于其纲领经典《太平清领书》)!更巧的是这两个大山头,其教主还都姓“张”。
最开始的张角,很可能只是个巫医。上古时期的巫、医,往往并不分家。东汉中后期,天灾、兵燹不断,朝廷热衷于内斗,对黎民百姓不闻不问,百姓们只能开展自救。张角及其弟弟张宝、张梁等人,应该就是怀着朴素的救济百姓的想法,用符水为百姓治病疗伤,随之揭竿而起,打书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帜。
其实从现代科学角度看,虽然巫、医不分,然而这符水,大概不是单纯的纸符烧灰泡水。里面估计还有真能治病的草药之类的成份。加上张角治病,都要求病人先跪拜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这大概也起到了一种心理安慰的效果。总之,张角的治愈率,在那个时候明显高出其他人一截。就算实际水平并没有多高,那也没有什么,因为老百姓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因着这份功绩,张角声名鹊起,大家都觉得他是真的得了天书、真有神通的。于是追随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张角又将弟子们派出周行天下,治病的同时传教,十余年时间,教徒竟发展到数十万之多,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也就余下首都的司隶,边境的并、凉、交州和五斗米道的基本盘益州,没有涉及了!
最初的理想,还只是治病救人。随着组织的膨胀,手中掌握的社会力量越来越强,张角等组织高层,心思也渐渐起了变化。加上到此时,教徒们已经不惜变卖家产,那怕迁移流徙,也要跟随张角的步伐。此时的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也就成为必然了。
另一方面,地方官府觉得既然太平道帮其救治百姓,求之不得,必然加大支持力度!何况还有专门上书朝廷为太平道请求嘉奖的。
此时的郡县主官的乌沙,大体都是出钱买的,刮地皮是一把好手,在本职的治理地方上,那就毫无能事可言了。
们作为人口的少数,凭什么能拥有权力?凭什么让占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听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很简单的道理,即便地方官们看不出来,朝廷中毕竟还是有能人的。
太尉杨赐当时为司徒,于是就上书灵帝刘宏,说张角等人诳诱百姓,发展下去为祸不小。然其势已成,此时大张旗鼓抓捕反会酿祸,只有命各地守官'“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应该说,这是东汉朝廷将危险消弭于无形的最后的一次机会了的,但是,汉灵帝再一次地不以为意,反而把刘陶调走,这最后的机会,也被灵帝毫不犹豫地浪费了。公元184年,张角领导太平道教徒发动起义,当时,因起义军以黄色为标志,头裹黄巾,身着黄服。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黄巾起义”。
可惜的是,不久,号称天公将军的张角病死,其弟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也先后战死。最后,黄巾起义在统治者的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大部分的起义军被曹操所收编,而流入民间的那部分后来则融入天师道。至此,曾在道教史上灿烂辉煌过的太平道就此销声匿迹,传授不明。后传,民间秘密宗教——明教,尊张角为教主,这表明太平道在道教历史上即使时过境迁,也仍旧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