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三回 稚心逐球拍 笑语绕农场
作者:刘连成
1972年的夏风里,双辽农场的蝉鸣还带着青涩,一张非标准的乒乓球台,就在场部会议室的木桌上,撑起了一群孩子的乒乓梦。县教育局一纸赛事通知下来时,长春知青袁洪勤刚在一大队小学的音乐课上教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转身就被推上了“专职教练”的岗位——谁让他从小学二年级就攥着球拍,球技在知青堆里早就出了名。
球队组建的趣事,从选队员就开始了。二大队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们像被风吹起的蒲公英,围着袁洪勤叽叽喳喳。女生郑小燕报名时,攥着衣角小声说:“老师,我能接得住杨小林的球,他总把球打歪,我捡球最快!”结果入队后,她捡球的速度没白费,反倒练出了“稳准狠”的防守,成了女队的“铁闸”。男生鄢长安更逗,为了证明自己能吃苦,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场,抱着球台腿擦得锃亮,袁洪勤哭笑不得:“咱练的是打球,不是给球台‘美容’啊!”
12个孩子凑齐那天,会议室里的旧球台第一次显得拥挤。袁洪勤把队员分成甲乙两队,15分钟一换人的规则刚宣布,男生孙长山就急了:“老师,15分钟够我打几个好球啊?”话虽这么说,轮到他上场时,拼得满脸通红,球拍挥得像小风车,下场时头发都贴在脑门上,还不忘跟队友炫耀:“刚才那球,我差点把袁老师的球拍给磕了!”
训练最热闹的当属晚上。家长们像赶场似的往会议室跑,李森芝的妈妈每次都拎着小板凳,刚坐下就念叨:“芝芝,别光顾着耍帅,把球打稳点!”这话一落,李森芝立马挺直腰板,正手攻球打得“啪啪”响,余光还不忘瞟一眼妈妈,那模样活像在舞台上表演的小演员。熊小燕更机灵,见爸爸来了,故意把球往球台边角打,引得爸爸拍手叫好,她偷偷冲袁洪勤挤眼睛,那点小得意藏都藏不住。
1973年寒假的那次“看赛之旅”,成了孩子们嘴里念叨了好久的“大事”。12个人挤在县里的小旅社,晚上躺在通铺床上,还在比划着白天看到的发球姿势。常东亮学着专业选手的样子,对着空气“挥拍”,差点打到旁边赵新民的脑袋,惹得一屋子人笑作一团。第二年春天,去县体校交流训练时,杨会峰见体校的球台比农场的亮,激动得围着球台转了三圈,练球时格外卖力,回农场后逢人就说:“县体校的球台,球弹起来都比咱这儿的‘听话’!”
1974年暑假,比赛终于来了。废弃的大礼堂里,六张球台一字排开,阳光从窗户缝里钻进来,照在孩子们汗津津的脸上。女队比赛时,李森芝和熊小燕遇上对手,两人一个眼神交流,配合得像多年的老搭档,最后包揽前两名时,郑小燕抱着曹健梅蹦起来:“咱们四个把前四名包圆啦,太牛了!”男队更“夸张”,八个男生硬是把前八名的奖状全捧了回来,刘长华拿着第一名的奖状,跑到袁洪勤面前,把奖状举得高高的:“袁老师,您看,咱没给您丢脸!”
比赛结束后,球台跟着孩子们搬到了农场中学。每天中午,教室里挤满了围观的同学,有人端着饭盒,扒两口饭就盯着球台看;有人扒在窗台上,脑袋凑得像一串糖葫芦。袁洪勤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想起两年前那张旧球台,忍不住笑了——原来一颗小小的乒乓球,能让青春变得这么鲜活。后来,这些孩子有的成了单位的乒乓好手,有的带着孩子重拾球拍,而农场的球台前,永远有奔跑的身影,像那年夏天的风,一直热闹着,温暖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