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举水当莲池 写尽邾城都是诗
文/耕夫
我与巴兄浩洁先生相识相交,源于一桩儿女姻缘。巴兄之爱女与吾嫡兄之子,即我的侄子喜结连理,此巴山揽月之情,莲池映月之意,让我与巴兄有幸成为儿女亲家,加上我们本就是文学道友,常在微信群里留连,在公众号里穿梭,在朋友圈里晤面,借文字交流、笔墨切蹉,使我们成为神交的亲朋和道友。巴兄正好年长我十岁,是我不折不扣的贤兄。
展阅巴兄新著文集《人生如月——巴山莲池集》,无论是上篇《巴山揽月》里的氏族轶闻、家脉传承、亲恩难忘、书山履痕、知青岁月、婚恋絮语、宦海碎影、清风自守、书香绕户和桑榆晚照等章节,还是下篇《莲池映月》里的赋文摘录、诗词摘录、文脉家传等篇什,亦或是附录中的《月照文心》诸文,无不彰显出巴兄“月之清朗,人之情怀”:高洁如孤月,是内心的坚守与风骨;温柔如满月,是人间的牵挂与情意;旷达如江月,是对生命的洞彻与超然;清寂如弦月,是灵魂的独处与自省。说他“如朗月清风”,夸他“有光风霁月之怀”,赞他“如静夜之月,月辉照人”,都恰如其分。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内心:骨子里有坚强,言行中有教养,交往中有包容,心底里有善良,文字里有智慧。从这本文集中,我们读到了巴兄博爱自珍、玲珑剔透的文心:心如月,月照心。心善,乐善好施是大爱无疆的蔓延;心宽,宽大为怀是足智多谋的恬静;心正,正大光明是憨厚耿直的凸现;心静,静心如水是博大精深的境界;心怡,怡然自得是达观开朗的淡泊;心安,安常处顺是知足常乐的欣慰;心诚,诚心诚意是高风亮节的明镜。
巴兄虽出身草根,一介布衣,却凭借自我奋斗,从村干部干起,直至当上一名国家干部,吃上皇粮。仕途上勤勉建功岗位,退休后回到根之故土,在老基上筑一处巴山莲池府邸,乐当一名满腹经纶的乡贤。在他的眼里,乡村社会是中国有形的根,乡土文化是中国无形的根,只有把乡村留住,就是为了留住乡愁,告老还乡,归根复命,叶落归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这句话引发了很多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共鸣。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巴兄为人诚恳,处事公道,扶贫济困,家教严谨,尊长爱幼,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他不抽烟,不饮酒,不耍赌,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三好男人”。每次家庭小聚,席间春风浩荡,笑语不绝,其乐融融。我有幸参加了两三次,记忆深刻。亲情是有根的传承,在他的身体力行下,父慈子孝,母慧孙贤,是街坊邻里羡慕不已的模范家庭。
现在农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空气好,环境好,住得宽敞舒服,庭前院落可养花,一块菜地可种菜,吃着也放心,幸福指数高。“现在生活在城市里远不如生活在农村,环境优美,城里人都开始羡慕农村人了。养身先养心,养心先养性。学会有效排解自己的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当我们学会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不再被情绪左右,人生才能天天都有好事,处处皆是风景。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心态。你的心态,不仅决定了身体的健康,更决定了下半生的幸福。
如果说写字是修心养性最好的礼物,那么写作就是绞尽脑汁最好的礼品。迈入古稀之年的巴兄,虽然身体时有小恙,新冠疫情期间曾经险闯“鬼门关”,但是终究挺过来了,因此晚年在做三件事,一是健康养生,二是创作诗词,三是经营“巴山网络书院”。科学养生自不必说,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本钱。拿着不菲退休金的巴兄,健康的活着就是赚钱;创作诗词是其一生的兴趣爱好,他的诗词在朋友圈里享有盛誉,《新洲赋》脍炙人口,诗唱词和文采飞扬;作为“巴山网络书院”的创建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人气满满,风生水起。拜巴兄所赐,我被聘请为巴山网络书院新诗研究院院长,却像个顾问似的,难以履职,时常汗颜。巴兄将网络书院当做一件公益事业来做,能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庸。
心诚交善友,人好遇知音。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最美的生活方式,不是躺在床上睡到自然醒无需工作,也不是坐在家里无所事事有人服侍,更不是漫步逛街随意购物!而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奔跑在理想的路上,回头有一堆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与什么人结伴同行,你就很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进入什么样的圈子,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人生如砚,书香为墨,书写桑榆情怀。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在所有展现人类内心情感的文字中,诗词是最真诚、最美妙的语言,它们是中国人的文化家底,也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明血脉。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纠结,在身体的动物本性与精神的神性之间挣扎。一念善,一念恶。不靠别人发光,把自己变成太阳,心明,则世界明;心暖,则人生暖。读巴兄的诗词赋,心明且心暖,暖意盈怀。
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外表的干净与内心的敞亮。坦然接受生活的所有馈赠;精心细捻每一缕清晨的阳光;珍惜沿途每一处旖旎的风景;告慰黄昏每一朵谢幕的夕阳。不依附、不攀比、不虚伪、不张狂,自带光芒。至于其他,有则锦上添花,无则心中释然。有人说,人生是一部书,每本书都有各自的精彩:少年是一本花花绿绿的连环画,青年是一本色彩斑斓的流行杂志,中年是—本内容丰富的学术读物,老年则是一本古典线装书。书旧了,人老了,只要有一颗不老的心,依然会书写不老的传奇,依然向人生的书画挥毫泼墨,将人生的画卷写成炫彩多姿的诗章。
人生不过百年,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知不觉地长大,不知不觉地老去,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酸甜苦辣早已经尝遍,铺陈在我们人生轨迹上的有得意亦有失意。开心与否,我们度过的都是一天,为什么不用更积极的态度活着呢?生而为人,不是为了品尝世间苦恼,又何必整日哀怨不已。所以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须放手,人应该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看得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每一天活得充实,过得精彩。
凉飔入户,残暑退场;荷盏承露,秋意轻扬。待巴兄文集付梓出版,该是2026年新年曙光初照了。衷心祝愿巴兄做一株草木,绿草知春,翠柳知夏,红枫知秋,寒雪知冬,为我们永远的友情诗谊添一份情趣。与巴兄交往,我深得其恩惠,感知其真诚,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比喻巴兄,是再合适不过了!受巴兄之托,遵良友之嘱,拉拉杂杂写下以上文字,算是完成一桩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吧。是为序。
2025.09.18·江城耕夫书院
张耕夫,笔名耕夫,湖北黄冈人。上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出道的诗歌遗老。文字搬运工,科技传媒人。省级作协会员,国字号期刊主编。获《诗刊》《星星诗刊》等诗歌奖20余项,出版小说、散文、诗歌专著10余册。近年专攻五行诗,被称为“耕夫体”,在诗坛享有盛誉。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低于10元,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10元~2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问津文苑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