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于公元184年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苍天”指东汉,“黄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据五德始终说(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史称黄巾起义。因为起义者头戴黄巾,所以被简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均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汉灵帝见太平道如此厉害,慌忙于3月戊申日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在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黄巾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而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拉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摇摇欲坠,最终走向了灭亡。
“黄巾”义军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和明确的战争目标,各自为战,分散在各地导致战斗力分散以及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使得起义军的行动缺乏策略性和协调性。又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缺乏政治纲领和战略战术水平拙劣等,也是导致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加上叛徒的出卖使得起义军的计划被打乱。导致起义军在京师的内应全部损失殆尽。
朝庭方面由于慌忙应对,为平息叛乱,放任各地拥兵自重,虽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形成的军阀割据使得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与太平道的创立、传播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据历史资料记载,太平道是在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分支,由张角创立,张角又是“黄金起义”的发动者。他利用《太平经》作为理论依据,宣传太平道的思想,主张社会改造和财富平均分配,吸引了广泛的贫苦农民支持。黄巾起义不仅是一次农民起义,也是在太平道宗教思想影响下的一次全国性暴动。太平道的广泛传播为黄巾起义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
张角不仅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也是黄巾起义的领袖。他利用太平道的组织和思想,将之转变为具有战斗力的武装组织,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太平道通过其宗教思想和组织结构,为黄巾起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太平道的教义和实践,如财富平均分配的主张,对黄巾起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综上所述,黄巾起义与太平道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太平道的宗教思想和组织结构为黄巾起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太平道大约创立于东汉灵帝(168—188在位)时期,奉事黄老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奉“中黄太乙”为主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反对剥削聚敛,主张周穷救济。当时疾疫流行,张角用“跪拜首过、符水咒”为人治病,“病者颇愈”,十年内信徒便发展到几十万。张角建立三十六方教区,并各立渠帅分管教务。一方面,豪门掠夺百姓,阶级矛盾尖锐,另一方面张角勾画了“太平世道”的蓝图,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为发动起义制造舆论。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发动并领导了起义。
太平道是在我国出现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与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相比,太平道的出现,更具时代特征,它是东汉末年社会苦难的直接产物。
张道陵(34—156),字辅汉,原名张陵,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张角(?-184年),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按照当年人的寿命可推断,二者虽然都生存于东汉末年,但张角应稍晚于张道陵。因为起义而之,死叼应该还年轻。公元142年张道陵托言太上老君亲降,授“三天正法”时,张角应该刚出生甚至于还未出生,所以二人应无交集。其时“五斗米道”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气候广泛传播。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朝廷内,宦官与外戚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鱼肉乡民。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天灾,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其中,黄河南北,灾难尤重,“豫州饥民死者四五”,“冀州尤甚”。社会苦难是宗教孳生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灵帝建宁(168-171年)时期,张角得于吉等人所传《太平经》,从中受到启发,遂以创教救世为己任。他创立的太平道,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黄帝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的理想。
张角创立太平道的目标十分明确,即借用宗教旗帜,争取民心,组织群众,推翻腐败的东汉王朝。因此,当太平道发展壮大后,为“致太平”理想而率众起义只是时机问题了。
中平元年(184年),张角认为起义时机已到。为此,他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一带有谶语色彩的革命口号。“苍天”意指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黄天”意指农民理想的太平世界,“岁在甲子”是起义的信号与时间,“天下大吉”则为起义后的美好境地。这一口号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道出了民众的心声,各地道徒无不景从。在起义计划泄漏的情况下,张角只得提前起义。于是,“八州并发,焰炎绛天”。起义者“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黄巾”,“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风暴,很快席卷全国,震撼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为了便于统领,张角于光和(178-183年)中期,根据黄神分天下为三十六方的宗教神话,也把数十万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他又根据汉代流行的天、地、人三正(或三统)观念,与其弟张宝和张梁,分别称“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建立起一套上下有序的宗教组织系统。
黄巾军经过10个月的战斗,终因缺乏经验而失败。但是,东汉王朝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靠镇压黄巾起家的各路军阀,他们割据一方,争战不已,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