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神采奕奕《丰碑壮歌》
—— 一座碑,一部山河英雄志
作者:王福平
诵读: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读神采奕奕《丰碑壮歌》
——·一座碑,一部山河英雄志
作者:王福平
第一次读到神采奕奕老师的《丰碑壮歌》,是在一次国庆主题的诗文分享会上。彼时屏幕上刚放出“取泰山之魄铸魂,聚房山之精凝骨”这两句,原本轻声交流的会场忽然静了下来——不是刻意的安静,是文字里那股沉实的力量,像一块带着山河体温的石头,稳稳落在了每个人心里。后来才知道,这首写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短诗,在平台上有上万读者点赞,想来每个被打动的人,都和我一样,从这短短几行里,摸到了那座碑背后,比石头更重的东西。
初读时最惊艳的,是诗人对“碑”的写法,没有说它多高、多宽,也没有罗列它的建造历程,反而一开口就抓住了碑的“筋骨”。泰山之魄、房山之精,这哪里是写建筑材料?泰山是华夏的脊梁,历来藏着“重于泰山”的生死观;房山的汉白玉,是老北京城里最显庄重的石料,故宫的栏杆、天坛的基座,都用它来承载岁月。诗人把这两样东西拆开,取“魄”铸魂、取“精”凝骨,一下子就把纪念碑从“石头建筑”变成了“有生命的丰碑”——它的魂是泰山的雄浑,能扛住千百年的风雨;它的骨是房山的坚韧,能立住一个民族的底气。
再往下读“将千万颗滚烫初心,熔成摩天丰碑”,更觉精妙:那些在鸦片战争里举着刀枪的百姓、在长征路上啃着草根的战士、在抗日战场上倒在炮火里的青年,他们的初心本是散在天地间的光,是这座碑,把千万颗“想让家国好起来”的滚烫心,熔在了一起,才让这碑不仅“摩天”,更“压地”——压得住近代以来的苦难,也撑得起一个民族站起来的底气。诗里最戳人的,是对“一百五十字金铭”的落笔。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毛泽东同志起草、周恩来同志题写的,短短150个字,从“三年以来”写到“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把近代中国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牺牲的人,都收在了里面。诗人说这是“伟人椽笔写赤诚,是领袖丹心研墨痕”,没有用“伟大”“崇高”这类空泛的词,反而用“椽笔”“丹心”两个带着温度的词——椽笔是写大文章的笔,可这里写的不是文章,是无数烈士的名字;丹心是捧出来的真心,研的不是墨,是对人民的牵挂。尤其那句“八回把‘人民’刻入岩深处”,细想之下更让人动容:碑文里“人民”二字出现了八次,每一次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写“人民解放战争”,是为了人民能不再受战乱之苦;写“人民革命”,是为了人民能做自己的主人;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告诉所有人:这些英雄,是为人民死的,也该被人民永远记着。诗人说“每道凿痕都载山河重”,确实如此——刻“人民”的凿痕,刻的不是字,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道理,每刻深一分,就把英雄与人民的联系,扎得更紧一分。这哪里是刻在石头上?是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提醒我们:这座碑不是为“英雄”立的,是为“为人民的英雄”立的;英雄的风骨,从来不是孤高的,是和人民的期盼、山河的安危绑在一起的。
后来听了这首诗的合诵,更懂了它的力量。几十个人的声音合在一起,读“这挺立的,是华夏英雄的风骨”时,没有激昂的高音,反而带着一种沉缓的厚重——就像纪念碑本身,不用喊,不用扬,只是静静立着,就够让人敬畏。合诵到“熔成摩天丰碑”时,声音里有了温度,不是燥热的,是那种“想起亲人”的暖——仿佛那些牺牲的英雄,不是历史书里的名字,是隔壁家的大哥、村口的大叔,他们当年出发时,心里揣着的,就是“让家里人、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的初心,而这座碑,就是把这些初心聚在一起,告诉我们:他们没有走,只是变成了碑上的一道痕、一行字,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我们把他们想过的日子,过成了现实。
有人说短诗写不透大主题,可《丰碑壮歌》偏用短短几行,把一座碑写活了。它没有写英雄的具体故事,却让我们想起了所有英雄的模样;没有讲纪念碑的历史,却让我们摸到了它的魂。读这首诗,不是读“一座碑”,是读“一部山河英雄志”——这部志里,有泰山的魄、房山的精,有伟人的赤诚、领袖的丹心,更有千万颗滚烫的初心、八回深刻的“人民”。这座碑,从来不是静止的石头,是千万英雄站着的风骨,是华夏山河立着的脊梁,更是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提醒”:今天我们走的路,是英雄用热血铺的;今天我们过的日子,是英雄用生命换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人民”记在心里,把英雄的风骨传下去——让这座“熔着初心”的丰碑,永远立在山河里,也永远立在我们心里。
合诵结束时,会场静了几秒,然后是久久的掌声。我想,这掌声不是给诗的,是给诗里的碑,给碑里的英雄,更是给“人民”二字——毕竟,能让一座碑“永垂不朽”的,从来不是石头的坚硬,是人民的记得,是英雄风骨里那股“为人民站到底”的劲儿。而《丰碑壮歌》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把这股劲儿,写进了字里行间,让每个读它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山河,因为有这样的碑、这样的英雄,才永远有底气;我们的民族,因为记得这样的碑、这样的英雄,才永远有力量。
2025-09-22.(193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