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280
探寻三线历史
刘建英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波澜壮阔的篇章,虽经岁月冲刷,却依然熠熠生辉。三线建设,便是这样一段镌刻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当“什么是三线建设?为什么要进行三线建设?”这些问题作为来自中原大地的我,在脑海中不断盘旋时,一次偶然的契机,如同钥匙一般,为我打开了那扇封尘已久的历史大门。
去年12月28日,在国杰读书沙龙第64期活动上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三线建设亲历者——穆宝忠书记缓缓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他手中那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将我们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照片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扛着工具,站在石头房前,背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希望。穆书记的讲述,宛如穿越时空的回响,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紧迫与担当。
在20世纪60年代,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察到我国当时工业布局的重大隐患。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基础工业过度集中在沿海省份,这些地区一旦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的袭击,我国的工业根基将瞬间崩塌,国家将陷入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只能任人宰割。为了打破这一被动局面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大转移,三线建设,就此拉开帷幕。
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云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份属于大三线。而山东地区的相关基础工业属于小三线。
穆书记回忆起建设初期的艰难,住的是石头干插缝房子,生活用水全靠自己用扁担一担一担的挑。条件艰苦的超乎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三线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荒山野岭中。开启了一场改天换地的奋斗征程。
听了穆书记的讲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像一团烈火在我心中熊熊燃烧。此后的大半年里,去长清区小三线看一看的念头在我心中愈发强烈。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
终于,在小雨送爽的七月中旬,我怀揣着激动和期待,踏上了前往长请清区军工厂遗址的参观之旅。
一路上,穆书记满怀热情的介绍沿途景观,每一处山水、每一片田野,还有那齐长城的币型标志,都好像在诉说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车窗外,满目满目的翠绿和长清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为这次旅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也让我这个第一次到长清区的人,对即将见到的三线建设遗址充满了更多的好奇和期待。
上午九点多,我们一行四五十人来到了这座位于四面环山之中军工厂的原址。眼前的景象,印证了穆书记所说那样,三线厂选址坚持:“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回想一路从宽阔平展的高速公路,到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一路的颠簸让体会到当年建设者们的不易。大巴车刚一停稳,我便迫不及待地跳车,一股夹杂着松针清香的山风扑面而来,瞬间沁人心脾。环顾四周,这里苍松翠柏,林谷青绿,环境优美,不由得赞叹道:“这真是一个好地方,天然的氧吧!”
穆书记说:“你现在看到的这是经过治理后的情景,当初我们来这里建厂时,这里荒野的山,在这里建厂,都得从零开始。”
听了穆书记的话,想象着当年建设者们在荒芜之地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场景,我心里涌起深深的敬意。
跟着穆书记,边走边说参观旧址,看着荒废的残砖废瓦,可以见证它的时代痕迹。当走到一处已经破败的房子时,随行的穆书记的爱人,一位同样为三线建设奉献了青春的老人指着这个房舍,眼里满是回忆:“这是我们的卫生院,我的女儿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先当艰苦的年代,来自天南地北的优秀人才,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汇聚于此。他们在里安营扎寨,结婚成家,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因技术的需要,为了制造出好产品,这里荟聚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他们在这里安营扎寨,结婚成家。幼儿园、学校、邮局......这些曾经的生活设施,虽已破败不堪,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时这里人声鼎沸、红红火火的热闹景象。“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了子孙”是他们的心念。
并肩同行的穆夫人还给我讲了他们这里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感人故事:“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毕业被分配的兰州银光材料厂工作的许仪銮,1971年8月携身怀六甲的妻子齐素英、留苏专家李克勤等一行十人,接到调令来到这里,住在老乡家里,这里的条件与原单位真是天壤之别。建厂初期工作千头万绪,根本顾不上个人问题。妻子齐素英临产,忙于工作的许仪銮那里有时间照顾,夫妻倆只好决定回北京让父母、兄弟姐妹来照顾。红光化工厂的第一婴儿就是这样诞生的。”听后,为他们这种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折服。
一天的参观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三线建设者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辰星,永远地镶嵌在了我的心中。时间也过去了二个多月,可一件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艰苦奋斗的场面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
三线人的精神,已深深地在我心中扎根。
2025年9月22日作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