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米粉,心底乡愁
张玉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我来说,故乡的“明”啊,是孝堂山下那清凌凌的水,那水就像一面大镜子,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是养育了一辈又一辈人的五谷杂粮,它们颗颗饱满,就像乡亲们朴实又憨厚的心;更是那“酸酸的,辣辣的,麻芝大大的”家乡米粉,它呀,简直就是我魂儿的牵引绳,把我这颗在外漂泊的心,拽得紧紧的。
我在济南长清孝里这片土地上长大,喝着孝堂山下的水,吃着孝里的五谷杂粮,就像一棵小树苗,在这片土地的滋养下慢慢成长。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嘿,这一晃,都过去五十多个春秋啦!岁月这把“杀猪刀”,把好多记忆都给“砍”得模模糊糊的,可家乡那独特风味的米粉,却像一颗怎么也擦不掉的星星,在我的记忆天空里,亮得耀眼。
你还别说,如今家乡的米粉可出息了,又是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省市传统名吃,荣誉称号多得都快数不过来。为啥它能这么厉害呢?还不是靠选料精良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这两大“法宝”呗!
制作米粉,头一步就得精选优良谷子。那些谷子啊,每一颗都圆滚滚的,就像是孝里大地捧在手心里精心呵护长大的宝贝,浑身透着这片土地的灵气。把谷子粉碎后,经过发酵加曲在量干制成粉团晾干,这过程就像是让粉团在时光里“睡个好觉”,安安静静地凝聚精华。接着再用水把它变成湿粉团,然后压成米粉直接下到锅里煮熟。你瞧那锅里翻滚的米粉,就像一群欢快的小精灵,在锅里蹦跶,那可是孝里人对生活满满的热情在跳动啊!煮好的米粉捞出来,得在凉水里过几遍,这一下,米粉就变得更加清凉香滑,咬上一口,那嚼劲,就像在和家乡的岁月“掰手腕”,每一丝味道里,都藏着我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每次一碗凉米粉端到面前,那酸辣适中的味儿“嗖”地一下就钻进鼻子里,瞬间就把我的味蕾给“激活”了。吃进嘴里,那清凉的感觉就在舌尖上“炸开”,香滑的米粉“哧溜”一下就顺着喉咙滑下去,每一口都让我陶醉得不行。那独特的嚼劲,可不就是在咀嚼着家乡的点点滴滴嘛,每一口都承载着我对家乡满满的眷恋。
只要一有机会回老家,我就像个馋嘴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往米粉店跑。坐在那熟悉的小店里,听着周围热热闹闹的乡音,看着乡亲们亲切的脸庞,再吃上一碗熟悉的米粉,哎呀,心里就像被阳光填满了一样,暖烘烘的。有时候,我还会拿个大桶,买上好多米粉带回家,和家人们一起分享这份美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品尝着家乡的米粉,欢声笑语在房间里四处乱窜,那种幸福的感觉,真是没法用言语形容。
岁月跑得可真快啊,我离开家乡都这么久了,可家乡的米粉,一直都是我心里最美的味道。它可不只是一碗简单的美食,它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线,一头系着我,一头系着家乡。不管我走到天涯海角,它都在提醒我,我的根在孝里,那里有我最爱的家乡,有我怎么也忘不掉的回忆。就算时光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淌,这份对家乡米粉的热爱,这份浓浓的乡愁,也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说不定啊,等我老得走不动了,躺在摇椅上,回忆起家乡的米粉,嘴里还会忍不住泛起那熟悉的味道呢!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