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纪念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作者:卢长生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事端,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大地陷入战火浩劫。在长达14年的抗争中,日军的铁蹄踏遍华北、华东、华南等广袤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中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战俘惨遭屠戮,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同胞葬身火海。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深重的苦难记忆,每一个数字、每一段史实,都镌刻着侵略者的残暴,也铭记着中华儿女的血泪。
我们铭记国耻,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历史的伤痕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年,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无数先烈挺身而出: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与敌周旋,直至弹尽粮绝;赵一曼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用生命践行对国家的忠诚;千千万万普通民众拿起武器,组成抗日游击队、自卫军,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共同筑起抵御外侮的血肉长城。正是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让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洗刷了百年屈辱。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高铁奔驰神州、航天逐梦苍穹;国防科技的崛起;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到科技创新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的教训时刻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受欺。振兴中华,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把对历史的敬畏、对先烈的缅怀,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技术;青年学子勤学苦读,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普通劳动者坚守岗位,在平凡中创造不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段黑暗的岁月虽已远去,但“勿忘国耻”的警钟必须长鸣。让我们以史为鉴,铭记先辈的牺牲与抗争,扛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用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编辑简介】卢长生,中共党员,军人出身。大学毕业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法律系,副团长转业到铁岭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系中国诗酒文化协会会员,华夏文化传播网专栏作家,诵读中国知名作家、炎黄文学社作家、多家报刊杂志记者、影视制作编导,发行70多万字的个人专著《犁砚留香》和180千字的《中华诗文选粹》一书,并任副主编。辽宁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铁岭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纪实摄影师、炎黄文学社摄影家、铁岭市摄影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协会会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曾五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