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赞文友杨金高
饶仲安
(作者系原东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抚州市环保局长、市商业局长、市政府正处级副秘书长)
农家子弟戍边行,
铁笔戎装胆气横。
操管营门惊宿将,
飞文战地胜神兵。
几番勋业几身汗,
万卷诗书万缕情。
解甲归田耕砚奋,
华章犹自振金声。
——简评饶仲安先生诗作
段雪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全球诗歌网文学总顾问)
饶仲安先生所作《七律·赞文友杨金高》,以凝练笔墨勾勒出一位文武兼修、初心如磐的儒将形象。下文将从格律、意象、语言三方面展开细析,探寻诗作之妙。
一、格律严谨,对仗工稳
此诗严格遵循七律“平起首句入韵”的格律范式,押平水韵“八庚”部(行、横、兵、情、奋、声),读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尽显古典诗词的格律之美。
• 颔联“操管营门惊宿将,飞文战地胜神兵”:以“文”与“武”形成鲜明对照。“操管”对“飞文”,精准对应文书创作的动作;“营门”对“战地”,清晰勾勒军事场景的边界,巧妙展现文才震慑疆场的独特力量。
• 颈联“几番勋业几身汗,万卷诗书万缕情”:叠用“几”“万”二字,既强化了人物建功立业的艰辛付出,又凸显了其对诗书文化的赤诚热忱,数字对仗间形成强烈张力,让诗句更富感染力。
二、意象贴切,形象生动
诗作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兼具军旅豪气与文人雅韵。
• 军事意象:“戍边”“戎装”“战地”“神兵”等词,精准契合杨金高先生退役军人的身份,字里行间涌动着保家卫国的军旅豪情。
• 文人意象:“铁笔”“诗书”“耕砚”“华章”等表述,凸显人物深厚的文化底蕴,亦与“临川才子”的地域文脉遥相呼应,尽显文人风骨。
• 核心意象:“铁笔”一词堪称神来之笔,既暗指持枪戍边的“戎装”生涯,又明喻挥毫著文的“文心”坚守,一词双关间,巧妙统摄全诗“文武双全”的核心特质。
三、语言凝练,张弛有度
全诗语言精炼传神,于细节处见巧思,兼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 炼字精准:“横”字尽显人物胆气之盛,“惊”“胜”二字从侧面烘托其文才之出众;“耕”字将“砚田”比作“农田”,既呼应开篇“农家子弟”的身份,又暗合文人治学的勤勉,首尾圆合,巧思暗藏。尾句“振金声”一语双关,既暗扣文友“金高”之名,又喻指其文章掷地有声、余韵悠长。
• 用典出新:“解甲归田”虽化用陶渊明归隐之志,却以“耕砚”二字破题,将传统归隐的“田园之耕”转为文化传承的“砚田之耕”,赋予古典意象全新内涵,尽显创新巧思。
• 情感真挚:诗作以时间为线,从“农家子弟戍边”的起点,到“铁笔戎装”的军营风采,再到“解甲归田耕砚”的晚年坚守,脉络清晰,既展现人物的军旅功勋,又凸显其文人情怀,让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中,饱含真挚厚重的敬佩之情。
四、可商榷提升处
首句“农家子弟戍边行”中,“行”字虽表“前往”之意,但表述略显平实。若改为“戍边征”,“征”字既含“远行”之实,更自带军旅征战的豪迈气韵,与后文“戎装”“战地”的军事语境更为契合,可让开篇更具气势,为全诗奠定激昂基调。
总评
此诗以“文武双全”为骨,以“军旅文人”为魂,既为杨金高先生个人立传,更颂扬了一代退役军人的文化担当与精神坚守。饶仲安先生身为政界与文坛前辈,笔下自有洞明练达之气,全无空泛颂赞之态。尤其尾联“解甲归田耕砚奋,华章犹自振金声”,既是对文友的由衷致敬,亦是自身情怀的含蓄自况——此等文人间的精神共鸣,堪称最真挚、最高级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