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里的姆妈》
文/朱春水
烛光里的姆妈,在肃穆的灵堂里,在低缓的哀乐中。
摇曳的烛光,欢快地跳跃着,系着黑纱的大大一个奠字的相框里,您慈祥地对着我笑。我知道,您一定是去了天堂,那里再也没有病痛,那里有您的永生。
夜深了,我毫无睡意。烛光里的姆妈,您在人间的最后一晚,我要好好陪您。轻轻的抚摸棺椁,怕惊醒您的梦。脑海里,满是您田间地头和堂前灶后忙碌的身影,这一切,已恍然隔世,天人永别。想想以后回老家,再也听不见您亲切的喊叫,再也吃不到您煮的土鸡蛋,我的心,不由得万分失落,眼眶打转的泪,静静地滑过脸庞。
烛光里的姆妈,请您原谅孩儿的不孝。总以为岁月会很长,忽略了更多的陪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戚,只有真实的发生了,才会深深地感触。以前每次离别的和您深情一抱,以后只能对着相框里的您,深深地鞠躬一拜。
再多的心心念念,也唤不回过去的时光。凌晨三点多了,灵堂外,漫天星光眨巴着,弯弯的月亮船,从东方升起,格外皎洁。我想,那是二十二年前远去天堂的祖母,乘着月亮船来接烛光里的姆妈了。我双手合十,对着辉耀千古的明月,为我至亲至爱的姆妈祈祷🙏,愿天堂的您,与敬爱的祖母欢聚!
烛光里的姆妈,孩儿永远怀念您!
——2025年09月17日凌晨三点半落笔。
于细微处藏深情,在遗憾中寄思念——评《烛光里的姆妈》
这篇散文以“烛光里的姆妈”为核心意象,用质朴却饱含温度的文字,道尽了对母亲的思念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惜,情感真挚得令人动容。
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最大亮点。“抚摸棺椁怕惊醒您的梦”“听不见亲切的喊叫、吃不到煮的土鸡蛋”,这些生活化的场景与动作,将过往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具象化,让思念不再是空泛的情绪,而是能触动人心的真实回忆。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贯穿全文,从“忽略更多陪伴”的自责,到“对着相框鞠躬”的无奈,把失去至亲后的追悔与不舍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而结尾“祖母乘月亮船接姆妈”的想象,又为这份沉重的悲伤增添了一丝温暖的慰藉,让思念有了寄托的方向。
整体而言,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本真的情感、最细腻的观察,勾勒出对母亲的深切眷恋,平凡中见真情,极易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