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岛:千年主权锚点,南海生态明珠》
作者:肖特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9月11日回应外媒提问时明确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不接受菲方无理指责和所谓‘抗议’。”菲方“黄岩岛在其专属经济区”“因地理邻近归属菲律宾”的主张毫无依据——从法理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明确“岛屿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权利基于陆地领土主权”,地理邻近绝非领土归属依据,且“历史性权利优先于专属经济区”的原则,从根本上否定其无理主张;从历史看,自《汉书·地理志》将其载入海防典籍起,中国渔民世代在此耕海牧渔,管辖从未中断;从现实举措看,中国通过1983年正式命名、2024年公布领海基线固化主权标识,建立自然保护区正是行使主权、守护生态的正当行动,为这片岛礁划定了不容置疑的主权底色。
当南海晨雾被阳光漫过,黄岩岛——这座中沙群岛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据中国国家海洋局《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界定),如一方经海水打磨千年的莹润玉璧,静静镶嵌在蔚蓝海面。昔时渔民循着星辰与洋流撒网捕鱼,如今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纳入保护体系,将珊瑚礁的守护使命与千年未断的主权传承,一同写入新时代“蓝色国土”的篇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笔下的悠远意境,恰是黄岩岛晨景最贴切的注脚。礁盘边缘的礁石上,老渔民陈阿公正低头整理渔网,粗糙的指尖抚过网眼交织的纹路,像是在触摸祖辈传下的光阴刻度。“打小就跟着父辈来这儿赶海,退潮时挎着竹篮拾青蟹、捡海螺,潮水涨起时驾着小渔船追鱼群,这是咱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的渔场哩!”他抬手拂过礁石上的苍绿青苔,目光所及的海面,从近岸浅滩到远方深海,渐次铺展开浅蓝、碧蓝、靛蓝的渐变色彩,宛如上帝不慎打翻了调色盘,将最浓郁的蓝肆意洒在了南海之上。
退潮后的珊瑚礁滩,景致更是动人。鹿角状的珊瑚枝桠缀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半开着壳的砗磲贝静卧礁间,露出珍珠般温润的内壁,偶尔有细小的鱼虾从贝缝中穿梭而过,尾鳍划过水层的痕迹转瞬即逝。据最新生态监测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监测报告》)显示,这里的珊瑚覆盖率超60%,远高于全球热带珊瑚礁30%的平均水平。这些形态各异的珊瑚,既是南海生态繁茂的鲜活证明,更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粮仓”——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表明,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每年能孕育数万吨渔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靠海而生的人家。也正因这份珍贵的生态与民生价值,当地渔民主动加入护礁队伍,让守护这片海域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共识。
如今,这片海域的守护多了份精准的“标尺”与科学的规划。根据相关规划,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拟划定总面积3523.67公顷,核心区1242.55公顷、实验区2281.12公顷。核心区内,珊瑚礁将在无人惊扰的静谧环境中自然生长,维系海洋生态的原始平衡;实验区里,陈阿公等渔民志愿者已提前与科研人员并肩协作,每月定期乘着小船记录珊瑚生长状态,每次捕鱼时若误捕到幼鱼,总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捧回海中,掌心的温度与海水的清凉交融,像是在传递对生命的珍视。禁渔期的科学划定为幼鱼留足了生长时间,规范捕捞作业避免了渔网对礁体的刮擦损伤,人工投放的生态混凝土礁体则为受损珊瑚提供了附着生长的温床,“耕海牧渔”的古老智慧,在功能分区的科学管理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黄岩岛的生态守护从来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与岛礁长远发展紧密绑定的系统规划。出于对其独特生态价值的珍视,也为避免因开发加剧国际争议,中国始终秉持“保护先行”原则,至今未开展“种岛”相关工程,从公开信息与卫星影像来看,黄岩岛海域暂未出现大型挖泥船、吹沙设备等典型填海施工迹象。此前,“向阳红十号”与“珠海云号”科考船已先后出现在黄岩岛附近海域,作业方向聚焦于勘测水下礁盘形态、探测水文气象特征,这些一手数据不仅为当前核心区珊瑚礁保护、实验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精准依据,更为未来可能的功能优化与合理开发筑牢基础。这份科学探索与日常守护的交织,正是黄岩岛当下最真实的模样,每一项举措都与“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的治理理念深度契合。
黄岩岛的分量,既藏在柔美的生态景致里,更刻在厚重的战略坐标中。作为南海南部与北部航线的交汇点(北纬15°07′,东经117°51′附近),它扼守着全球30%以上远洋航运的关键通道(数据来源:国际航运协会年度报告)。每年有超过10万艘商船经此往返于太平洋与印度洋,其中约40%承载着中国-东南亚电子产业链核心零部件运输、中东-东亚原油进口的重任——仅2023年,经此航线运输的东南亚电子芯片及元器件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5%,中东原油占中国进口量的50%以上,马六甲海峡-南海-黄岩岛-台湾海峡航线,更是东亚能源进口的核心航道,黄岩岛堪称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而健康的珊瑚礁生态,正是这条“生命线”的隐形守护者——完整的珊瑚礁体如同天然的防波堤,能有效减缓30%-50%的海浪冲击力(来源:中国海洋发展报告),降低近岸航道的风浪风险,让满载货物的商船得以平稳通行;周边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与年可捕捞量达数十万吨的渔业资源(来源:中国海洋发展报告),共同构成“海洋宝库”的核心,为区域能源与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这座战略要地,正以稳固的生态屏障为基底,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丰厚的资源禀赋,筑牢区域安全与发展的坚实屏障。
从1983年正式命名固化主权标识,到2024年公布领海基线明确管辖范围,再到如今规划划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细化生态守护,黄岩岛的每一步发展变迁,都是主权传承与科学治理相辅相成的鲜明印证。清晨的海面上,海警船的巡航身影划破碧波,雷达持续扫描着周边海域,为渔民的作业安全与过往商船的航行安全保驾护航;夜幕降临时,科研船的探照灯划破黑暗,潜水员操控着水下机器人,小心翼翼地采集珊瑚样本、监测礁体健康状况,机器人的机械臂轻触珊瑚的瞬间,像是在与这片海域的生命进行温柔对话;日间的海域中,渔民的小渔船与科研考察船和谐共处,渔网划出的弧线与科研设备的金属光泽在海面交织,绘就出守护与发展并行的独特图景。
六百多年前,郑和率领船队循着《郑和航海图》中“石塘”的航线途经此处。船员们踩着退潮后的礁滩登上岛礁,用陶罐汲取礁盘凹陷处积蓄的雨水补给淡水,拿出工具箱修补被风浪磨损的船帆,文书则在竹简上详细记录下黄岩岛的礁盘形态、潮汐规律与周边海域的物产特征——那些带着墨香的文字,如今虽已湮没在时光的长河里,却为“黄岩岛是中华海洋文明重要节点”留下了坚实注脚。如今,它依然是南海航线上的重要坐标,只是守护的方式从古代的船帆与罗盘,升级为现代的科技与制度,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这片蓝色国土的珍视与守护。
夕阳西下时,黄岩岛被漫天霞光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海面波光粼粼,如同铺满了细碎的金箔。归航的渔船拖着长长的水线,缓缓驶向岸边,船尾的浪花泛着浅白的泡沫,像是在为一天的航程画下圆满句号。渔民们站在船头,用带着南海咸湿气息的嗓音哼唱着渔歌,歌声里藏着丰收的喜悦与对大海的敬畏,随着海风飘向远方,与海浪拍打礁盘的“哗哗”声交织成一曲悠扬的乐章。这片承载着千年主权记忆与生态使命的海域,正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蓝图为指引,在历史传承与现代治理的交融中,书写着守护蓝色国土、共筑生态屏障的新时代篇章 。
作者简介
肖特飞:湖南邵东人,中共党员,现居广州某军休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研究生毕业。原为海军广州某部队领导,大校军衔,现已退休。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杂文和新闻作品及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素以语言朴实、文字优美、感情细腻而受到军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