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医药文化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双重价值
《红楼梦》因蕴含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而独具魅力。《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文学世界。其中,中医药文化作为贯穿全篇的重要元素,不仅为人物病情的描写提供了科学依据,更通过药物隐喻、医理阐释等方式,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刻画,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补药与人物命运的双重映射在《红楼梦》中构成微妙呼应。人参作为“病态进补”与“财富象征”的双重符号,在贾府衰落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贾母日常服用人参滋补身体,映射其家族权威的稳固;贾瑞临终前索求独参汤的情节,通过“救命谎”的讽刺,揭示贾府经济衰败与道德沦丧的双重危机。第七十七回中,王熙凤配制养荣丸时“翻寻了半日,只向小匣内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人参,与第十一回她对秦可卿“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得起”的炫耀形成鲜明对比,暗示贾府从盛到衰的轨迹。林黛玉长期服用人参养荣丸却死于肺热之症,暗示补药无法弥补精神缺憾的悲剧性;贾府通过温补风俗维持表面繁荣,实则内里空虚,使补药成为人物命运与家族兴衰的象征物。
冷香丸的配方设计是中医药文化与人物塑造的典范。其以四季白花(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为君药,雨水、白露、霜降、小雪四节降水为臣药,黄柏煎汤为引,通过“四白兼美、四水调和”的炮制工艺,构建薛宝钗“冷而不冽、艳而不妖”的性格特征。脂砚斋批注指出,冷香丸的“十二”之数暗合十二钗与十二时辰,其制作过程“烦广寒玉兔捣碎,在太虚幻境空灵殿上炮制”,将人物命运与宇宙时空相联结。从医理看,冷香丸组方体现中医“五行相生”与“寒热平衡”理论,白花入肺经清宣华盖,黄柏清热燥湿制约花药温性。这种“冷热交锋、甘苦对转”的设计,与薛宝钗“藏拙守愚、外冷内热”的处世哲学高度契合,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判词恰是对冷香丸隐喻性格特质的精准概括。
虎狼药的使用常成为人物矛盾爆发点。第五十一回晴雯患小伤寒,庸医胡君荣开出含枳实、麻黄的方剂,被宝玉斥为“狼虎药”,凸显宝玉对女性体质的细腻体察,暗讽胡君荣草菅人命。与之对比,王太医改用当归、陈皮等温和之药,既符合中医“轻灵”用药智慧,也强化其“医德双馨”的形象。虎狼药的争议延伸至权力关系层面:贾琏为尤二姐请医时,胡君荣误诊堕胎导致尤二姐吞金自尽,通过“误用虎狼药”的叙事设计,揭露封建家族对女性生命的漠视,深化贾琏与王熙凤“情权博弈”主题。
医药习俗的细致描绘再现清代贵族生活图景。第十回张友士为秦可卿诊病时,依据“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的脉象分析,完整呈现中医“望闻问切”诊疗流程。第四十二回王太医为贾母诊病时“不必吃煎药”的建议,体现中医“治未病”预防理念。端午“蒲艾簪门、虎符系臂”与重阳“赏菊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均与中医药防疫养生相关,增强作品时代感,构建“医药—节日—伦理”的文化符号系统。
医药资源分配隐含对封建阶层差异的批判。贾府常备西洋药(如汪恰洋烟、依弗哪)与民间普通草药的对比,揭示“医者仁心”理想与“资源垄断”现实的冲突。第五十二回宝玉为晴雯使用西洋鼻烟通窍的情节,既展现中外医药文化交流,又通过“稀世药物”特权化使用暗示贵族对医疗资源的独占。同时,作品肯定民间医药智慧,刘姥姥用“癞头鼋汤”治愈巧姐,通过“以毒攻毒”民间疗法挑战贵族医学权威,使中医药文化成为解剖封建等级制度的手术刀。
医药叙事与美学风格有机融合。冷香丸炮制过程被赋予“放春山采来,以灌愁海水和成”的诗意描述,使药物成为连接现实与超现实的媒介。第四十五回宝钗劝黛玉食用燕窝粥时“平肝健胃为要”的医理阐释,既符合中医养生理论,又通过“饮食—情感—命运”隐喻链深化宝黛钗三角关系的悲剧性。医药术语的文学化运用(如“痰迷心窍”“肝火旺盛”等)增强作品韵律感,既作为病情说明,又成为刻画性格的修辞工具,使中医药描写升华为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符号。
《红楼梦》中的中医药文化,既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隐喻工具,也是文化氛围营造的核心元素。通过补药与人物命运的双重映射、冷香丸与性格特质的哲学投射、虎狼药与权力关系的戏剧冲突,构建多维度人物形象体系;通过医药习俗的真实还原、社会阶层的隐性对话、美学风格的有机融合,使中医药文化成为透视封建社会文化生态的棱镜。曹雪芹以卓越医学素养与文学才华,将中医药知识转化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符号,为中国古典文学树立文化叙事典范。(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