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平儿的人物塑造
《红楼梦》中平儿的形象突破了传统侍女的扁平化塑造,其人物性格兼具善良聪慧的道德光辉与复杂事务中的生存智慧。作为王熙凤的陪嫁丫鬟与贾琏的通房丫头,平儿在贾府权力漩涡中以"平衡术"维系多方关系,其命运结局更暗含对封建社会女性物化与制度崩坏的深刻批判。平儿的聪慧体现在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事件中,她发现宝玉房中丫鬟坠儿偷窃后,并未直接揭露,而是私下告知麝月寻机撵走坠儿。这一处理方式既保全了宝玉的面子,又维护了怡红院的秩序,更避免了王熙凤的雷霆之怒。这种"法中有情,情中有法"的处世哲学,源于她对贾府权力结构的深刻认知:宝玉作为贾母宠孙,其体面关乎家族颜面;王熙凤的雷霆手段虽能震慑下人,却易激化矛盾。平儿通过"大事化小"的智慧,将危机转化为维护秩序的契机。
平儿的善良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权衡。在"玫瑰露失窃案"中,彩云偷取王夫人屋内物品实为赵姨娘指使,探春作为赵姨娘之女,若真相败露必将陷入两难。平儿选择让宝玉背锅,既保护了探春的尊严,又避免了王夫人与赵姨娘的直接冲突。这种"护弱不护恶"的立场,体现其超越阶级的道德观。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儿在尤二姐事件中暗中接济丧事,甚至偷出碎银子给贾琏处理后事,这种对"情敌"的悲悯,凸显其人性中的神性光辉。作为王熙凤的"总钥匙",平儿实际承担着贾府经济管理的核心职能。她独创的"账目分流"制度:将王熙凤放贷的灰色收入与贾府公账分离,既保证了主子的私利,又维持了家族财务的表面清明。在处理下人请假、月钱发放等日常事务时,平儿常以"体己钱"垫付,这种"制度弹性"有效缓解了王熙凤严苛管理带来的矛盾。例如,袭人因月钱延迟向平儿求助时,平儿立即用自己的银子贴补,既维护了王熙凤的权威,又赢得了下人的忠诚。
平儿的身份具有双重矛盾性:作为王熙凤的陪嫁丫鬟,她是主子的"私有财产";作为贾琏的通房丫头,她又是夫权的附属品。这种"工具化"定位使其成为王熙凤监视贾琏的"眼线",亦是贾琏反抗王熙凤的"突破口"。在"多姑娘青丝事件"中,平儿发现贾琏偷情证据后,选择隐瞒王熙凤,既保护了贾琏的颜面,又避免了夫妻矛盾激化。这种"双向隐瞒"的策略,本质是平儿对自身工具属性的反抗——通过主动掌控信息权,她将自身从"被动传声筒"转化为"关系调节器"。平儿与王熙凤的关系超越主仆,具有"闺蜜"与"助手"的双重属性。王熙凤曾对贾琏说:"平儿是我的一把总钥匙",这一比喻揭示了平儿在王熙凤权力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当王熙凤因贾琏偷娶尤二姐而崩溃时,平儿不仅暗中接济尤二姐,还在王熙凤面前劝解:"奶奶太性急了,纵然急得吐血,也不过别人看着称愿罢了。"这种"谏言智慧"既维护了王熙凤的尊严,又防止其陷入极端行为。与此同时,平儿对贾琏保持"疏离的亲近":她拒绝贾琏的调戏,却在贾琏挨打时偷偷送药,这种"有节制的关怀"既避免了王熙凤的猜忌,又维系了与贾琏的表面和谐。
平儿的平衡策略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在封建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要求"三从四德",而平儿却通过"不卑不亢"的姿态,在男性权力(贾琏)与女性权威(王熙凤)之间开辟出第三空间。她的存在证明:即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中,个体仍可通过智慧实现有限度的自主。这种平衡术并非妥协,而是对制度压迫的柔性反抗——正如脂砚斋批语所言:"平儿之事,非世中所有,乃作者于氤氲想象中塑此清净女儿。"平儿的结局在原著中充满悬念。脂砚斋在第二十一回批语暗示:"后四十回贾琏不可救,平儿规劝亦无效",暗示其结局与贾府衰败深度绑定。作为唯一没有判词的重要角色,平儿的"留白"处理强化了其命运的不确定性。高鹗续书中,平儿在王熙凤死后被贾琏扶正,这一结局虽符合"善有善报"的传统叙事,却弱化了原著的悲剧性。87版电视剧将其设定为被发卖为妾,更贴近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物化现实。而刘心武等学者提出的"随巧姐出逃"说,则寄托了对女性自我救赎的理想化期待。
曹雪芹通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主题,将平儿纳入封建女性悲剧的共性叙事。她的美貌、才干与善良,非但未带来幸福,反而成为其悲剧的催化剂——王熙凤的猜忌、贾琏的薄情、贾府的衰败,共同构成了吞噬她的命运漩涡。平儿的名字本身即是隐喻:"平"既指其平衡术,又暗含"花瓶"的谐音,暗示其作为权力装饰品的本质。这种"才高命薄"的设定,与黛玉的"还泪"、宝钗的"守拙"形成互文,共同构成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平儿的形象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意义。在当代职场中,她的"平衡术"可转化为情绪管理与利益协调的能力;在家庭关系中,其"有节制的关怀"为现代人处理亲密关系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平儿证明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算计得失,而在于复杂关系中守护人性的底线。这种精神品格,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最具现代性的角色之一。平儿的形象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隐喻。她的善良聪慧、平衡智慧与悲剧命运,既是个体在制度压迫下的挣扎史,亦是整个封建阶级衰亡的缩影。通过平儿这一角色,曹雪芹揭示了:在权力与欲望的漩涡中,唯有保持精神的独立与道德的纯粹,方能实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