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身上人性善恶的复杂表现及原因
《红楼梦》以其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贾宝玉的“善”集中体现在对女儿世界的守护上。他宣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将大观园构建为超越世俗的乌托邦。在“平儿理妆”事件中,他不仅为平儿提供脂粉,更以“我竟不能替你分些过来”的自责,展现出对弱者的深切同情。这种善并非道德说教,而是源于“情不情”的哲学认知——对世间万物皆怀悲悯。然而,其“恶”同样显著:与金钏调笑导致其投井、踢袭人致其吐血等行为,暴露出贵族公子的任性与冷漠。这种善恶交织在“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事件中达到高潮,他因结交优伶、荒废学业被贾政痛打,却始终拒绝妥协,展现出叛逆者“宁为玉碎”的决绝。
林黛玉的“善”表现为对纯粹情感的坚守。她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超越世俗功利;教香菱学诗时“不厌其烦”的耐心,彰显知识分子的传道精神。这种善在“焚稿断痴情”场景中达到极致:她将诗稿付之一炬,既是对爱情的祭奠,也是对精神纯净的守护。但其“恶”同样突出:对宝钗的“冷嘲热讽”,对周瑞家送宫花的“挑刺”,本质是敏感性格的极端化表现。这种多疑在“金玉良缘”舆论压力下被无限放大,最终演变为对自我与他人的双重伤害。黛玉的悲剧在于,她的“恶”并非本性,而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精神焦虑的外化。
薛宝钗的“善”体现在对封建伦理的践行上。她劝诫贾宝玉“走正途”,资助史湘云办螃蟹宴,符合儒家“修身齐家”规范。“蘅芜苑”雪洞般的布置,以“极简主义”象征对物欲的超越。这种善在“兰言解疑癖”事件中尤为突出:她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点醒黛玉,展现智者的通透。然而,其“恶”在于善的工具化倾向:“随分从时”本质是封建礼教的共谋;“金玉良缘”实为家族利益交换的产物。这种理性至上的生存策略,最终导致她沦为“槁木死灰”般的存在,当贾宝玉出家后,她独守空房的结局,正是对工具理性的终极审判。
王熙凤的“善”表现为卓越的管理才能。协理宁国府时,她“杀伐决断”的雷霆手段使混乱的丧事秩序井然;对刘姥姥的资助虽含施舍意味,却也展现贵族的慈善一面。这种善在“毒设相思局”事件中产生悖论:惩罚贾瑞虽属正义,但手段的残忍暴露人性黑暗。其“恶”则集中体现在权力滥用上:弄权铁槛寺导致张金哥夫妇自杀,借秋桐逼死尤二姐,行为超越道德底线。更可怕的是,她的恶具有系统性特征,通过“小惠全大体”的恩威并施,构建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权力网络。这种善恶交织使她成为《红楼梦》中最具现代性的人物之一。
封建礼教既是人性善的培育土壤,也是恶的催生剂。贾宝玉的叛逆源于对“仕途经济”的抗拒;林黛玉的多疑是礼教压迫下精神焦虑的投射;王熙凤的恶与礼教直接相关,作为贾府实际管理者,她必须通过权谋维持秩序,生存压力迫使她突破道德底线。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亦影响性格形成: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特殊地位造就其叛逆与任性;林黛玉的寄人篱下经历使其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薛宝钗“冷香丸”的设定象征情感欲望的刻意压抑,最终演变为理性至上的生存策略。
儒家文化影响尤为显著:贾宝玉的“情不情”哲学是对“仁爱”观的超越;薛宝钗的“随分从时”是“中庸之道”的实践;王熙凤的“治家手段”暗合“法、术、势”的结合。然而,这些文化传统在实践中均产生异化:贾宝玉的“情”走向虚无,宝钗的“中庸”沦为妥协,凤姐的“法术”变成暴政。这种异化揭示了封建末世文化传统的困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亦不可忽视:贾府衰败实质是封建经济崩溃的缩影。当家族经济陷入困境,人性中的恶被系统性激发:王熙凤为敛财不择手段,贾赦强娶鸳鸯动用权力,贾琏偷娶尤二姐反映道德沦丧。这种经济异化在“乌进孝缴租”事件中暴露无遗: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不仅导致经济危机,更引发道德危机,当生存成为首要问题时,人性中的善被暂时遮蔽。
《红楼梦》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善恶二元论”的叙事模式,其人物性格具有“圆形”特征:贾宝玉既有叛逆者的善,也有贵族公子的恶;王熙凤兼具管理才能与权力欲望。这种书写使人物更接近真实人性,为现代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哲学深度通过“太虚幻境”框架得以升华:贾宝玉的“梦游太虚幻境”与“悬崖撒手”对应“色”的沉溺与“空”的觉醒;金陵十二钗判词将个体命运升华为人类存在的普遍困境。这种哲学观照在“好了歌”中集中表达:“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既批判人性弱点,也叩问存在本质。
《红楼梦》的人性复杂书写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鲁迅《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张爱玲《金锁记》的曹七巧、莫言《红高粱家族》的余占鳌,均延续了对人性多面性的探索。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技巧层面,更在于文学观念的革新,它证明文学可超越道德评判,直抵人性本质。
《红楼梦》通过主要人物身上善恶交织的复杂表现,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刻的人性图景。这种复杂性源于封建礼教压迫、个体生命体验独特性、文化传统影响及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其文学价值在于解构传统“善恶二元论”,揭示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动态变化,为现代文学提供宝贵精神资源。正如脂砚斋所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对人性复杂性的书写,正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心血结晶,也是这部作品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