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宿命论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及其对主题的深化作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中,宿命论作为小说重要的思想元素,贯穿于人物命运和家族兴衰的始终,对小说主题的深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宿命论在《红楼梦》中的具体体现入手,分析其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以期为《红楼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红楼梦》开篇以“神瑛侍者灌溉绛珠仙草”的神话故事,为全书奠定了宿命的基调。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前世因缘,预示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木石前盟”的必然性和黛玉“泪尽而亡”的悲剧结局。宝玉的出家,亦呼应其“顽石”本质,体现了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这种神话框架的设定,不仅赋予了小说一种超现实的色彩,更通过宿命的预设,揭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是全书宿命论体现的核心章节。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通过隐喻和谐音等手法,预言了众女子的命运。如黛玉“玉带林中挂”暗指自缢,宝钗“金簪雪里埋”预示冷落孤寒,探春“清明涕送江边望”预示远嫁等。这些判词不仅是对人物命运的简单描述,更是对宿命不可违抗的深刻揭示。它们像一把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人物的行动,使她们无法逃脱既定的命运轨迹。
小说中,许多物象成为宿命的象征,进一步强化了人物命运的不可改变性。如宝玉的“通灵宝玉”,象征其被束缚的身份使命,成为他无法摆脱的宿命枷锁。宝钗的金锁与“金玉良缘”之说,直接推动了其婚姻悲剧的发生,体现了宿命对个人选择的碾压。此外,香菱的“根并荷花一茎香”预示其坎坷的生活经历,妙玉的“槛外人”身份暗示其最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等,都通过物象象征的手法,展现了宿命的强大力量。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是小说最为动人的部分。她们美丽、聪慧,却命运多舛,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宿命论在小说中的体现,进一步深化了女性悲歌的主题。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无一不是宿命的安排。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捉弄。这种宿命的束缚,使她们的悲剧更加令人痛心疾首,也使小说的女性悲歌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贾府的兴衰,是《红楼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从表面的繁华昌盛到最终的衰败凋零,贾府的命运似乎也被宿命所掌控。小说中,贾府的兴盛看似是家族几代人努力经营的结果,但实际上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贾源、贾演在开国之初立下战功,为贾府奠定了根基;元春成为皇妃,使贾府达到鼎盛。然而,随着家族内部矛盾的不断激化,外部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上的入不敷出,贾府逐渐走向衰败。抄检大观园这一情节,更是将家族内部的腐朽暴露无遗,预示着贾府的末日将至。宿命论在小说中的体现,使贾府的衰败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从而强化了家族挽歌的主题。
宿命论在《红楼梦》中的体现,不仅是对人物命运和家族兴衰的预先设定,更是对封建制度腐朽的深刻揭示。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都被封建等级制度、礼教规范等因素所决定。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剧,实际上是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她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读者深刻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
宿命论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尽管书中人物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但最终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种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意识到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有时是渺小的。它提醒我们,尽管生活中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塑造更好的未来。这种对宿命与自由意志的辩证思考,使《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关于命运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
宿命论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神话框架、判词谶语、物象象征等手法,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和家族兴衰的不可抗拒性。同时,宿命论对小说主题的深化作用也是显著的,它深化了女性悲歌、家族挽歌等主题的表达,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不合理,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可以说宿命论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使小说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