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人物命运的无常与人生苦短之感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人物的命运轨迹,深刻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无常。这种无常不仅是个人悲剧的叠加,更是曹雪芹对人生苦短这一永恒命题的文学诠释。
贾宝玉的命运轨迹构成了《红楼梦》最核心的无常叙事。他出生时口含通灵宝玉,被视为家族兴衰的象征,这种“天选之子”的设定本应预示着顺遂的人生,但曹雪芹却通过“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冲突,揭示了命运不可掌控的本质。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因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而破灭,最终与宝钗成婚,却在新婚之夜“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种情感落差与精神幻灭,正是人生无常的具象化表达。更深刻的是,宝玉最终选择“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彻底否定了世俗人生的意义,将无常感推向哲学层面,即便如他这般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无常摆布。
林黛玉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无常色彩。她本是西方灵河岸的绛珠仙草,因受神瑛侍者(贾宝玉)的灌溉之恩,转世为人以泪还债。这一神话设定本身就暗示了她的生命是短暂且充满苦难的。在贾府中,黛玉虽才情出众,却因寄人篱下而敏感多疑,她的爱情与生命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她在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焚稿断情,泪尽而逝,完成了对“还泪”宿命的悲剧性闭环。黛玉的命运无常不仅体现在生死之间,更在于她对情感的执着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永恒冲突,这种冲突放大了人生苦短的感慨。
王熙凤的命运起伏是《红楼梦》中无常叙事的另一典型。她初登场时“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以精明强干掌控贾府内务,堪称“脂粉队里的英雄”。然而,她的权力与地位始终建立在贾府的衰败之上,随着家族经济的崩溃,她的管理才能逐渐沦为权谋算计。最终,她因“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等恶行遭报应,病逝于狱神庙,死前仅以破席裹身。王熙凤的命运无常在于,她曾是贾府最耀眼的存在,却因过度依赖权力与算计,最终被命运反噬。她的悲剧揭示了无常的残酷性,无论多么辉煌的人生,都可能因一念之差而走向毁灭。
贾府的兴衰是《红楼梦》中无常叙事的宏观框架。小说开篇即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点明贾府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表面上仍维持着“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繁华。这种繁华在元春省亲、秦可卿丧礼等情节中达到顶峰,却也暗藏危机。随着贾府经济入不敷出、子孙堕落、政治靠山倒塌,最终在抄家事件中彻底崩塌。贾府的兴衰轨迹印证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哲学命题,将个人命运的无常扩展为家族乃至时代的无常,强化了人生苦短的集体性感慨。
大观园是贾府鼎盛时期的象征,也是书中人物(尤其是青年女性)短暂避世的乐园。然而,这一“理想国”从建立之初就埋下了无常的种子:元春省亲时题写的匾额“顾恩思义”,暗示了大观园的存续依赖于皇权的恩赐;而园中姐妹们的诗社活动、情感交流,虽充满诗意与自由,却始终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阴影。随着贾府衰败,大观园逐渐沦为“荒凉破败之地”,姐妹们或死或散,昔日的欢声笑语化为乌有。大观园的幻灭不仅是空间上的毁灭,更是对青春、爱情与理想的无常宣告。
《红楼梦》通过预言、梦境、谶语等手法,将人物命运的无常提前揭示,形成一种“已知结局却无法改变”的宿命感。例如,第五回的“太虚幻境”中,宝玉翻阅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与“红楼梦曲”,早已暗示了黛玉、宝钗、元春等人的命运;而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提到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则预言了贾府的衰败。这种预言式叙事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更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不可抗拒,即便书中人物(如宝玉)试图通过“补天”改变结局,最终仍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曹雪芹在叙事中常通过细节描写将短暂瞬间凝固为永恒,以此强化人生苦短的感慨。例如,黛玉葬花时,花瓣飘落的场景被赋予了哲学意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将自然界的短暂与人生的短暂相联系;而宝玉生日宴上的“占花名”游戏,则通过花签暗示了姐妹们的命运,如黛玉抽到的“芙蓉”象征“莫怨东风当自嗟”,宝钗抽到的“牡丹”象征“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些细节将人物命运的无常浓缩为具象符号,使读者在瞬间感受到时间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红楼梦》的无常观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书中多次提及“色空”观念,如第一回的“好了歌”及其注解,直接表达了“好即是了,了即是好”的哲学,认为世间万物皆处于变化之中,追求永恒是徒劳的。这种思想在宝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最终选择出家,正是对“无常即常”的接受与超越。此外,道家“生死齐一”的观念也渗透在书中,如黛玉对死亡的坦然态度(“质本洁来还洁去”),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红楼梦》的创作正值明清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与家族兴衰的双重体验,使曹雪芹对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书中贾府的衰败与明朝的灭亡形成隐喻,而“末世”氛围的营造(如“忽喇喇似大厦倾”)则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循环的悲观认知。这种历史无常观与个人命运的无常相互交织,使《红楼梦》的无常叙事具有了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通过人物命运的跌宕、家族兴衰的隐喻以及叙事结构中的时间哲学,构建了一个充满无常感的世界。这种无常不仅是个人悲剧的叠加,更是对人生苦短的深刻诠释。曹雪芹以文学为镜,映照出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残酷,同时通过佛道思想的融入,为无常赋予了超越性的意义,在接受无常的基础上,寻求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与精神的解脱。《红楼梦》的无常叙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为现代人理解生命、面对无常提供了永恒的启示。(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