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中节日场景描写的叙事功能与象征意蕴
《红楼梦》通过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三大节日的精细化描写,构建起严密的叙事时空坐标系。曹雪芹以"春-秋-夏"的季节循环对应家族命运的"盛-衰-溃",使节日成为承载叙事功能与象征意蕴的核心载体。
元宵节作为盛极而衰的转折点,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灯火辉煌的盛景与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元宵夜宴"可着头做帽子"的经济困境形成强烈对比。元春所点《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四出戏暗含"乐极生悲"预言,第五十四回"聋子放炮仗——散了"的笑话更隐喻盛景虚幻本质。
中秋节以"月圆人缺"的悖论深化悲剧主题。第七十五回贾母主持祭祀时,贾赦崴脚、贾政早退、黛玉离席的缺席叙事,与"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的布置形成尖锐冲突。黛玉与湘云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凄清意境,恰与"月圆"表象构成诗意反差。
端午节则成为人性暗面的试炼场。第三十一回通过元妃赐礼的差异化安排、宝黛争吵的激烈冲突、宝钗《负荆请罪》的隐喻讽谏,展现"节庆表面的平静"与"人物内心的汹涌"的张力。贾芸行贿、王熙凤贪腐、金钏儿投井等情节,更将"五毒"习俗转化为对"贪、嗔、痴、慢、疑"的批判。
节日场景的"二元补衬"模式通过对比强化叙事张力:元宵节"分裂"与中秋"和谐"的反差、盛景与末路的时空对应、欢庆仪式与内心苦闷的冲突,共同构成家族命运的叙事弧线。曹雪芹以"以乐景写哀"的笔法,使节日超越表面热闹,成为解剖封建社会的手术刀。
这些节日场景独立成章、相互呼应,共同构成《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百科全书的文学价值。通过节日叙事的时空建构、催化作用、象征体系与补衬模式,曹雪芹展现了封建家族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家族兴衰的必然性与人性复杂的永恒性。(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