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伦和,号玄石,又号载波斋。中国画家。曾供职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
其艺术观:尊古为新,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不落流俗,不作狂怪,不追时风。法天贵真,文质兼融。
出版物有:《荣宝斋画谱·谢伦和人物部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选粹·谢伦和作品精选》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谢伦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家风范·谢伦和·名家精品画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之作·谢伦和·中国当代精品画集》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大家精品集谢伦和国画卷》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家之路·中国书画大家学术研究·谢伦和卷》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墨痕心印:谢伦和艺术世界中的自我、自然与超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中,书画艺术犹如一条璀璨的银河,而谢伦和便是其中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他的艺术世界不仅展现了技法的精湛,更折射出中国文人“物我合一”的哲学追求。谢伦和的艺术创作,本质上是一场通过笔墨与自我、与自然、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在点画勾勒间完成着主体精神的投射与重塑。这种艺术表达已超越了简单的视觉美感创造,成为了一种存在方式的呈现,一种与世界互动模式的探索。
山明水净 68x138cm
谢伦和的学习经历堪称一部当代文人艺术家的成长史诗。他自幼浸淫于传统文化氛围中,家学渊源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古典基础。在正式教育阶段,他既接受了系统的艺术训练,又广泛涉猎文史哲领域,这种跨学科的知识积累使他的艺术创作从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为难得的是,谢伦和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汲取西方艺术的营养,形成了贯通中西的独特视角。他的学习轨迹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每一次突破都看似背离传统,实则又回归传统的核心精神,这种“返本开新”的学习模式使他的艺术创作既有根脉又有新意。
弘一法师像 215x120cm 2016年
在职业身份上,谢伦和展现了现代艺术家的多元角色平衡。他既是创作实践者,又是艺术教育者,同时还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这种多重身份不仅没有分散他的艺术能量,反而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教学相长促进了他的创作反思,理论研究深化了他的艺术认知,而创作实践又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谢伦和对职业选择的考量体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觉——他似乎始终保持着对“艺术家”这一身份的批判性距离,既不囿于传统文人画的孤高姿态,也不迎合市场的浮躁需求,而是在各种张力间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独立性。

谭同诗句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谢伦和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成功重构了传统山水的当代意义。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风景再现,也不是纯粹的形式实验,而成为一种精神的栖居之地。他巧妙地解构了传统山水的图式语言,却又保留了其最本质的宇宙观照。观谢伦和的山水作品,最先震撼观者的可能是那磅礴的气势或是精妙的笔墨,但细细品味后,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是一种深沉的时空意识和生命关怀。他的山水既有着北宋山水的宏大叙事,又融入了现代人特有的孤独感和不确定性,这种古今交融的特质使他的作品同时具有历史厚度和当代敏感性。
溪山秋意图 138x68cm
在人物画领域,谢伦和突破了传统题材的限制,赋予了人物画新的表现维度。他笔下的人物既不是传统的高士仕女,也不是西方式的写生人体,而往往是一种“意象化”的存在——这些人物既有具体的形态特征,又带有某种象征意味,仿佛是一个个穿越时空的文化符号。谢伦和特别擅长通过人物的姿态和神情传达内在的精神状态,往往寥寥数笔就能捕捉到人物最本质的生命气息。他的人物画不追求形似的再现,而致力于神似的表现,这种创作理念背后是对中国艺术“传神论”的当代诠释。

1927 广州起义 200x360cm 2010年
谢伦和的花鸟画展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独特观照方式。在他的艺术世界中,花鸟不再是孤立的描绘对象,而是宇宙生命的微观显现。他笔下的花卉禽鸟既有生动的自然情趣,又超越了物象本身,成为某种精神符号的载体。谢伦和特别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动态——一朵花将开未开的状态,一只鸟欲飞未飞的姿态,这些“临界点”的把握展现了他对生命过程的深刻理解。他的花鸟画色彩运用极具个人特色,既保留了传统水墨的雅致,又大胆融入现代色彩观念,形成了既古雅又当代的独特视觉效果。
书法艺术是理解谢伦和创作的关键入口。对谢伦和而言,书法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更是修心养性的途径,是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密码。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碑学的雄强和帖学的秀雅,在笔法、结体、章法上都形成了个人风格。谢伦和特别强调书写时的“心手合一”状态,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技法层面而直达性灵的表现。他的书法评论常常深入到文化哲学的层面,从一笔一画中解读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这种解读方式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创造性的理论建构。

白居易诗句
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
谢伦和艺术世界的独特价值在于他成功构建了一套个人化的符号语言系统。这套系统既根植于传统,又具有鲜明的当代性;既体现了文化传承的自觉,又展现了个体创造的活力。在他的艺术中,我们看不到传统与现代的简单对立,而是看到了一种富有张力的融合——传统因现代视角而获得新生命,现代因传统底蕴而获得深度。这种创造性的转化能力正是谢伦和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价值所在。
奇峰峻岭 240x140cm
通过谢伦和的艺术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种文化生命力的当代展现。他的创作实践提示我们,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一种活的资源,只有在与当代对话中不断重新诠释,才能真正延续其生命力。谢伦和的艺术探索本质上是对“如何做一个现代中国艺术家”这一问题的回应,他的回答方式是在回归传统精髓的同时大胆进行现代转换,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创造姿态。
八大山人像 228x120cm 2016年
在全球化语境下,谢伦和的艺术实践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它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发展路径——不是通过断裂而是通过对话来实现创新,不是通过拒绝传统而是通过重新阐释传统来寻求突破。这种创作模式为思考中国艺术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世界艺术贡献了中国式的智慧。
墨痕心印,谢伦和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完成了自我与传统的对话,个体与文化的融合。他的艺术世界仿佛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中国与世界,个体与宇宙。在这座桥上,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的风景,更体验了一种深度的文化认同和存在方式。谢伦和的艺术最终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根的创造,而是在深刻传承中的勇敢突破;真正的传统也从来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在不断创新中的活力延续。
山静云舒图 68x138cm
绝壁飞鹰 180x90cm
雨霁山色新 90x180cm
嘉峪关秋色 198x250cm
曾文正公国藩像 360x145cm 2015年
黄宾虹像 180x120cm 2016年
潘天寿像 180x120cm 2016年
齐白石像 240x98cm 2014年
任柏年像 180x125cm 2016年
双鹤 42x42cm

秋荷 45x100cm

杨万里诗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柳宗元渔翁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释文: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