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俗语、谚语运用对作品风格的增添有何影响
《红楼梦》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丰富的人物群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在语言运用上,曹雪芹展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他巧妙地将俗语、谚语等民间语言形式融入作品之中,使《红楼梦》的语言既具有典雅的文学性,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其更贴近民众,易于传播。因此,研究《红楼梦》中俗语、谚语的运用对作品风格的增添作用,对于深入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俗语和谚语是民间语言的精华,它们以简洁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广泛运用了各种俗语、谚语,据统计,作品中出现的俗语、谚语多达数百条,涵盖了比喻、夸张、对偶、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俗语、谚语不仅出现在人物的对话中,还贯穿于作品的叙事、描写和议论之中,成为作品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六回中,刘姥姥劝女婿狗儿到贾府走动时说:"或者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里刘姥姥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俗语,形象地描绘了贾府与自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展现了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妇人的质朴与机智。又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与凤姐时说道:"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秦可卿连用四个俗语,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转衰的必然趋势,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格各异。曹雪芹通过巧妙运用俗语、谚语,使人物的语言更加符合其身份、性格和生活经历,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立体感。以王熙凤为例,她是一个精明能干、泼辣狠毒的封建贵族女性。在作品中,王熙凤的口中常常出现一些粗俗而又生动的俗语,如"我是耗子尾上长疮——多少脓血儿""拿着皮肉倒往那不相干的外人身上贴"等。这些俗语不仅符合王熙凤没有文化、心机深细又泼辣的性格特点,也生动地展现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行事风格。相比之下,林黛玉口中的俗语则多属比较文雅的一类,如"冬寒十冷,谁带什么香呢""这会子犯不上着人借光儿问我"等。这些俗语既无粗俗意味,又切合林黛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曹雪芹在作品中运用俗语、谚语,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和必然走向衰落的趋势。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与凤姐时所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等俗语,形象地描绘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些俗语不仅是对贾府命运的预言,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反思。又如,第六回刘姥姥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表面上是形容贾府虽然衰败,但家底仍远超普通人家,实际上却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这种贫富差距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社会地位和权力上的,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本质。
《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细腻入微,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逼真的背景。曹雪芹通过运用俗语、谚语,巧妙地渲染了环境氛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第六十五回中,贾琏与尤二姐谈起尤三姐的婚嫁时,贾琏用"便宜不过当家"这一俗语来形容贾珍对尤三姐的痴心妄想,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贾珍的丑恶嘴脸,又渲染了一种轻浮、放荡的环境氛围。又如,在第二十九回中,贾母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一俗语不仅表达了贾母对宝玉和黛玉之间复杂关系的无奈和感慨,也渲染了一种充满矛盾和纠葛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命运起伏。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要能够吸引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曹雪芹在作品中运用俗语、谚语,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使作品更贴近民众生活,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中出现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等歇后语,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使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又如,第六十一回中柳家的对迎春的丫头莲花说:"你们深宅大院,水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鸡蛋是平常物件,那里知道外头买卖的行市呢。"这里柳家的将俗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中的"衣"改为"水",既符合厨房的语境,又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的语言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红楼梦》中俗语、谚语的运用对作品风格的增添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渲染了逼真的环境氛围,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曹雪芹通过巧妙运用这些民间语言形式,使《红楼梦》的语言既具有典雅的文学性,又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因此,深入研究《红楼梦》中俗语、谚语的运用,对于我们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即要善于吸收民间语言的营养,使作品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选自史传统书稿:《红楼梦》细读——100个话题深度解读)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