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玉作品专辑之七(第7集)
“麦索”飘香话青稞
文/杨怀玉
每到农历七月,是青海农村摘青稞,吃“麦索”的季节。
青稞,一年生草本植物,分白、蓝、黑三种,青稞耐寒性强,生长期短,高产早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品种。一些移居青海的人们可能对青稞颇有成见,因为青稞面粗,黑,粘,吃了容易肚胀胃酸。可世居高原的青海群众,特别是以牧为主的藏族人民却把青稞当作最实惠的主食,藏族同胞的糌粑是把青稞炒熟磨成面粉制成的。脑山地区的家常便饭如“八酪疙瘩”、“锅塌馍馍”、手擀面“破布衫”、烫嘴的“搅团”、卷曲回转的“油花”,都离不开青稞面。青稞面也叫杂面,搀些豌豆面叫杂合面,无论做“干粮”或手擀面片,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青海互助酒和农家自酿的低度酒都是以青稞为原料。一年之中,青稞最受欢迎的日子,要算开镰前吃“麦索”的时候。
仲夏时节,小麦吐穗扬花,油菜金黄,蜂迷蝶恋,高原风光无限,而早熟的青稞叶茂穗壮,颗粒饱满,正是吸浆成面的时候,农家就有尝“青”的风俗习惯。尝青就是吃未成熟的各种农作物的果实。“豌豆煮吃一嘴甜,大豆煮吃一顿饭”。选取半嫩未老的青稞穗头连枝折断,捆扎成把,在锅里加水烧开焜焖,使其熟透,然后放在簸箕中轻轻揉搓,青稞粒儿碧似翠珠,脱壳而落,再除尽衣壳,抓一把入口,青香鲜嫩,松软柔滑,这就是老幼爱吃的“焜青稞”。把焜青稞粒放在拉丝锅里(一种小型手摇石磨),搓磨成细长柔软的“麦索”,炝油拌蒜,撒盐调味,既当饭吃,也作菜肴,风味特异。
生活紧张的年代,庄稼人常因灾害而缺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往吃青成风,实际上是解决无米之炊的一种应急办法,但在正常年景,吃一半次青那纯属尝新,又是另一种情趣。如将“麦索”晒干久存,可随时煮麦索稀饭,其味和大米稀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别有甘香风味。若将“麦索”送给城市亲友,他们必会眉开眼笑,因这是城里人一年中难得的新鲜美食,农家不足为贵,而在久居闹市的人眼中,筒直是珍馐美馔了。
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现在农村都种经济作物,青稞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市场上偶见有出售的青裸面,但大部分都加了小麦面,纯青稞面几乎成了凤毛麟角。
时代步伐在前进,饮食习惯在改变,不论生活条件多优越,但我永远忘不了养过我们这代人的青稞。
作者简介:
杨怀玉,微信名焱淼,男,汉,1959年生,中师文化程度,退休教师,青海诗词学会会员,爱读书报,喜欢创作,部分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报》、《安徽教育报》、《生活文摘报》、《楚风》、《鹃花》、《青海教育》、《海东教育》、《青海诗词》、《西宁表情》等纸刊和微刊中。